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兴化垛田——

    千“垛”万“垛”,幸福盛开

    讲述人:江苏省兴化市水利局原局长 刘文凤

    作者: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18日 07版)

        兴化垛田 朱春雷摄/光明图片

      【保护历史遗存,坚定文化自信⑦·一线讲述】

      “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我的甜美故乡……”每次听到这首《梦水乡》,我的心里都会特别感动。歌曲吟唱的兴化垛田,总面积约52.88平方公里,是苏北里下河地区历史悠久、类型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灌溉排水工程体系。我退休后一直研究水文化,近三年来受邀参与兴化垛田灌溉工程申报世界遗产的全过程,对兴化垛田之“奇”深有体会。

      兴化垛田从唐代开始出现,明清时形成规模。那时,一批批移民或择高而居,或以船为家,利用枯水季节在沼泽湖滩上开河造田、垒土筑垛,渐渐形成一片片四面环水、五面种植的垛田,大的占地几亩,小的只有几分地,形似一个个“水中小岛”。勤劳的先民们一年几次往垛上浇泥浆、堆泥渣,既当肥料又保湿,使得垛田年年增高,垛面一直高于最高洪水位,有效防御了洪涝灾害。

      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化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加固了里运河大堤,新筑了苏北灌溉总渠大堤,结束了里下河地区饱受淮河洪泛之苦的历史。同时,新建了江都翻水站和高港水利枢纽,使里下河地区从此遇旱引水、遇涝排水、洪涝无忧。20世纪70年代起,圩口闸、排涝站的新建,第二级防洪排涝控制系统的启用,使兴化的农田和村庄得到了更周全的保护。

      垛田的灌溉方式,令人称奇。垛田四周的小河既是灌溉的水渠,又是水上交通的“巷道”。自古以来,菜农们用一把长柄水舀,沿着垛田一周戽水浇灌作物,高垛则采用三级或四级翻水,既方便又快捷。随着社会进步,如今的垛田灌溉已经实现机械化。

      兴化垛田基本保持了原生态地貌,保留了传统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现在,千垛菜花景区已成为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推动了全市旅游发展,拉动了三产经济。由于土壤富含有机质及多种微量元素,且四面环水,兴化垛田产出的蔬菜品质好、产量高,深受好评,为农民“富口袋”作出了重要贡献。

      面向未来,我们将加强遗产保护区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垛田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垛田文化内涵,让千年奇观泽被后世、焕发生机。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胡晓军、李晓东、周洪双、苏雁、陆健、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杨小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