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2日 星期五

    【光明时评】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高校科研还要再发力

    作者:吴伟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22日 02版)

      【光明时评】 

      十年来,我国60%以上的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30%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高校牵头建设;全国超过40%的两院院士、近70%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集聚在高校;高校专利授权量增长超3倍,达30多万项……

      在教育部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指出,我国高校十年来在支撑建设创新平台体系、引育专业复合型科技人才、集聚区域优势科教资源、开展跨国科技合作交流、推进优质科研成果孵化转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整体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

      过去十年,我国高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正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实力同步提升的战略支撑力量。参与量子信息、纳光电子等重点学科领域的前沿科学中心与集成攻关大平台的建设,并取得一批享誉国际的标杆研究成果,在前沿科技实现并跑、领跑。吸纳与培育拔尖领军人才,稳步推进学科建设布局,依托学科集群建设催生一批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机构,探索复合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径、新模式。在高铁建设、探月工程、海上能源开发、集成电路等重大科技工程建设中开展面向重大任务与产业需求的科学研究,加速科技势能转化为产业技术创新动能,彰显我国高校的时代担当与制度自信。

      在当今的大国科技博弈中,谁拥有强劲的科技力量,谁就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我国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以重大挑战与问题导向为牵引,取得科技创新成就的同时也凝练了顶尖学科重点方向、组建了众多战略科技团队,极大地提升了原始创新能力,为关键技术攻关提供人才积淀、技术积累、平台支持等,也大力保障了我国的国防安全、经济发展。当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已提档升级,服务能级已上升至新的高度,为应对未来的新挑战做好准备。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仍存在很大的发展与提升空间,尤其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上,亟须通过强化使命导向、打造学科集群、建设高能级平台等,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坚持重大科技任务与国家需求为牵引。鼓励领衔科学家及其研究团队瞄准国家所需,以研究回应国家、产业切实关注的重大问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做“顶天立地”的科研。高校应充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集聚区域优质创新资源,论证重大科学问题、工程技术难题与产业技术问题清单,布局技术创新地方研究院,构建虚实结合的“学术特区”,发布重大挑战计划,释放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与研究能力,协同攻关科研难题,开展有组织的科研。

      以学科集群化发展为重点建设方向。目前,我国高校仍是遵从学科分化逻辑开展资源配置,跨学科项目获取资源有限,且往往以“小科学”模式为导向,通过分解任务、拼凑整合开展研究,研究成果难以实现质的突破。而随着现实需求倒逼知识生产趋势愈发明显,通过学科集群化发展,重构学科体系,加快学科资源整合与交叉融合的行动策略已成为不少顶尖高校“十四五”期间的发展重点。如浙江大学的学科汇聚研究计划、清华大学2030创新行动计划、上海交通大学的大学科战略行动计划等,均是对“大科学”协同攻关的积极探索。

      培育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以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为契机,各高校对所管辖的学科类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体制机制创新行动,厘清全国重点实验室与高校的管理结构、自主权限、经费预算、场地空间、绩效考核等核心问题,探索实验室运行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根据重大任务有计划地组建跨单位、跨部门的联合攻关团队,打造“大兵团”,涌现科技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应加强与龙头企业、地方政府等单位的协作,共建国家实验室的预备队基地,提升优势学科实力以加速高能级平台的落地承接谱系能力。

      我国高校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借东风,谋新篇”,在已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基础上持续奋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将重大需求嵌入科学研究活动中,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庞大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技术优势,铸就新一轮的辉煌。

      (作者:吴伟,系浙江大学金华研究院资深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