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有媒体日前从教育部获悉:目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数字公布后,在网络上,引发不小的讨论。有人觉得现在大学生太多了,“不值钱了”,担心以后“送快递、服务员都得是大学生了”;有人觉得就业环境太“内卷”了,竞争太激烈。
教育,不只是为了就业;人口,也不只是宏观政策的一个数字,不能只想着分门别类地放到各种规划的盘子里去。接受教育的是具体的人,如果有机会,他们理所应当接受高等教育。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复杂的思辨、更丰满的人格。至于更高级的职业技能,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
所以,担心大学生太多了没有必要。人就是目的,而非静态设想中的社会模型,社会政策应该去贴合人的需要,而不是把人塞进“什么学历干什么工作”的等式。不能因为大学生多了、竞争激烈了,和这个“社会模型”不匹配了,就想着削足适履,限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人,应该去见识更大的世界。高等教育就是看世界的窗口,这样的窗口,越多越好,越大越好。2.4亿的数字,得之不易,还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提升。至于就业问题,靠的是激活经济,持续不断地创造繁荣,让经济环境去适配人口形势。
2.4亿高等教育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17%。比例看着不大,但考虑人口结构,比如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口,已不算低。当前人口素质的基本面,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人数已经极为可观。
这就意味着各项经济规划、社会政策,都是在这个基本面上落地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和逻辑判断,他们对各项政策做出的反馈,是建立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的。
这本身也是提醒,“高等教育”几个字所蕴含的,是一整套思维方式。具备类似方式的民众,已经达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数量,而且还在持续攀升。这种学历层次的抬升,也在呼唤社会治理水平相应提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期待,对公共政策的期待,终究会多元、高阶一些。
2.4亿人口,数量不少,但也谈不上多。更重要的是,“多少”本身并不是那个最重要的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政策需要去围绕服务的对象。政策的目的,不是对数字增减本身做文章,而是面向这些数字所代表的人,他们的未来与保障、成长与收获,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
(作者:王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