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
近日,人社部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为“八级”,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序列,并建立与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
说到“新八级工”制度,不由让人想起“老八级工”制度。在20世纪50到80年代,我国按劳动复杂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将工资分为八个等级,“八级工”就是顶级工匠的代名词,技术精湛、备受尊重、声望极高,堪称技术工人里的“大神”,影响了几代青年人的职业选择,很多技术工人将“八级工”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极大激发了工作热情。
改革开放后,企业职工的工资更多地通过绩效来体现,与技能等级的关联度不再紧密,“八级工”制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其后,我国借鉴国际劳工组织标准,逐渐确立“五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并沿用至今。如今,即将实施的“新八级工”制度,就是在“五级工”制度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升级,进一步拓宽了技术工人的发展空间,打破技能人才职业成长的“天花板”。
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在向制造强国奋进。当前,我国制造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产品同质化、创新水平及能力还有提高空间、盈利水平下降、在全球产业价值链处于中低端环节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显。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智能制造产生了全新的工作现场,需要掌握生产线系统集成、现场管理、设备装调运维等全新技能,对技术工人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人,占比并不算高。由于技能人才面临上升空间受限、成长路径单一、社会偏见、工资待遇不高等问题,导致出现职业学院招生难、企业技工荒、技工流失率高等现象,不利于制造业做大做强。
由此可见,“新八级工”的成型,与生产方式的变革相呼应,并被寄予借此打破技术工人成长“天花板”“隐形门”的厚望,希望能畅通技能工人职业成长通道,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此外,“新八级工”将工资薪酬与技能水平挂钩,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高技能人才能享受到丰厚的薪资福利,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薪资竞争力,促进更多工人回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提升,进而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新八级工”制度如何更好“落地生根”?应建立健全由职业标准、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职业标准体系,根据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工作特点,实行分类考核评价。与此同时,完善政策和法律保障,捋顺“新八级工”制度与职业教育法、《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等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安排,明确多部门的相关职能和监管责任,全力落实并保障“新八级工”评级下技能人才的相关待遇。可引导企业依法依规实施技能人才薪酬制度,为技能人才待遇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基准线或参照系。
除此之外,“新八级工”的培养同样是一个需要从长计议的重要议题。一名技能工人,从学徒工成长为“新八级工”首席技师,离不开整个技能水平培养体系的支撑。职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责任重大,需不断探索技能人才培养路径,让应运而生的“新八级工”政策的激励效应得以充分释放。
(作者:庄得宝,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