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星期五

    在这里,亲身体验农耕文化

    讲述人: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良山镇下保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农耕文化展示馆馆长 胡云华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8月06日 07版)

        在江西农耕文化展示馆,游客参与水牛犁田活动,体验传统农耕场景。平国旺摄/光明图片

        【一线讲述】  

        独轮车、风车、石磨、木犁……每隔几天,我就要到村里的农耕文化展示馆看看这些老物件,它们可是我时常惦记的心头宝贝。

        2014年,下保村被列为新余市首批中心示范村。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在擦亮环境卫生、基础设施这些“面子”的同时,如何充实乡村文化内涵这个“里子”?

        当时,村里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拆除工作,村民把老房子里的东西都搬了出来。看到一样样农耕老物件,一个主意瞬间闪现:这不就是我苦苦寻找的文化“里子”吗?于是,收集农耕老物件、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的想法迅速在我心中萌芽,并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支持。

        说干就干。我号召村民把自己家中的农耕老物件找出来,由村委统一收购;在下保村未收集到的,动员村干部和村民到峡江、分宜等周边县区村庄收集,最远跑到了100公里开外。

        展馆内的展品多半是村民无偿赠予的,或者是花很少的钱向村民收购的。80岁的村民何贤瑞得知消息后,把家中存放着的扁担、畚箕、煤油灯等多件物品送到了征集点。其中一盏汽灯有近百年历史,不仅是铁质的,而且有防风功能,现在已经极其少见了。老人说:“放在自己家里,只能看着它慢慢烂掉;放到展示馆来,不光能好好保护起来,还能让更多人了解灯的发展史,一举两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5月1日,农耕文化展示馆终于开馆了。它占地1500平方米,3个展区分别展示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和手工作坊,基本包括了过去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都觉得不虚此行,称赞这里是“了解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的生动课堂”。

        2016年7月,下保村委和渝水区百丈峰农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新余市鼎山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我们很快意识到,除了“农耕文化展示馆”这一类参观型景点外,还应该开发更多体验性项目,增加乡村旅游的趣味性。于是,我们又建成了农耕文化体验区,以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组织游客进行种菜、采摘、烧柴火灶等农事活动,感受土地翻耕、育秧、插秧、收割、入仓的全过程,体验打麻糍、切糖片、做米圆、酿米酒、做豆腐等各具特色的农家乐项目。

        如今,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小小的村子每年吸引游客3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年综合收入5300余万元。仅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就突破了66万元,村民每人每年增加收入5000余元,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谁说文化没用处?这些真实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文化资源,并和旅游结合起来,就一定能既带来真金白银,更滋润人心、滋养生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杨珏、胡晓军、任爽、赵秋丽、冯帆、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平国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