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上午10点35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和田玉龙号”7558/5次列车从和田站出发。车速平稳后,广播声响起,列车里的流动“小巴扎”(集市)开始了。“玫瑰馕,好吃的特色玫瑰馕!”“巴旦木营养价值高,大家随便尝!”“纯手工木碗,大的小的都有,大家快来买!”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引来一群乘客围观,车窗外,则是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我在南疆跑车13年了。“和田玉龙号”列车全程1960多公里,作为一列站站停的公益性“慢火车”,区段票价最低4元,比汽车便宜很多。车上80%的乘客都来自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我是哈萨克族,在乌鲁木齐县南山长大,和村里多民族的邻居们你来我往,关系非常融洽,也会说多个民族的语言。列车上除了提供日常客运服务,还为当地群众销售和田大枣、皮山石榴、叶城巴旦木等特色农产品以及乐器、木碗等手工艺品提供平台。
2018年9月,列车沿线的核桃、石榴成熟了。得知农户们的农产品卖不出去,我萌生了在列车上开办“小巴扎”的想法。我邀请农户搭乘列车:“你从和田买票到喀什,可以在车上销售农产品,我们乘务员帮你向其他旅客推荐。”从那以后,“核桃哥”“石榴兄弟”“巴旦木兄弟”们成了这趟车的常客。在“小巴扎”上卖乐器的群众,常常拿着都塔尔等特色乐器献唱一曲,能歌善舞的各族乘客随着音乐又唱又跳,特别热闹。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阿不里米提·亚森。他总是带着很多特色馕搭乘列车从和田到喀什去赶“巴扎”,我们也在列车上帮着他推介。等到旅游旺季,列车上会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疆外游客是特色馕的主要买家。一趟车卖200多个馕,是阿不里米提·亚森最好的“战绩”。刨去车票钱,他每次至少能赚二三百元。
原先,阿不里米提·亚森每次上车时怀里总是揣着个皮包,里面装着提前换好的零钱。今年我突然发现,他不再拿皮包了,而是换成了一部智能手机。我问他:“皮包怎么不拿了?”他笑着说:“以前习惯了收现金,现在也经常用微信收钱了,皮包就‘淘汰’了。哈哈,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了。”
每天工作时,我都要连续8小时在车厢里不停地走动。一天下来,大概要走18000步。这份工作很辛苦,但是能够帮助大家,我就非常开心。我和很多乘客都成了“阿达西”(朋友),大家对“巴扎”的评价都是“亚克西”(特别好)。
我们还在卧铺车厢设置了一个农产品销售信息板,上面留着“慢火车”沿线各地农产品销售信息。现在,已经有数百条销售信息在这里发布,许多旅客路过时都会驻足观看。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对于南疆四地州各族群众而言,这趟公益性“慢火车”不仅是“扶贫车”“便民车”,也是“致富车”“连心车”,是经济社会发展、奔向富裕生活的历史见证。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王美莹、訾谦、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陶静、孙任驰、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