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0日 星期二

    大凉山深处,“慢火车”见证生活变迁

    讲述人: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4次列车员 俄木日古

    作者: 《光明日报》( 2021年04月20日 15版)

        【一线讲述】

        我是土生土长的大凉山彝族人,坐着大山深处开行的5633/4次、5619/20次“慢火车”长大。小时候,我的家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的深山里。当时父母靠栽种烟叶、玉米等维持生计,丰收后通过“慢火车”运出去卖。“慢火车”低廉的票价,让我们获得了更多收入。

        上初一时,贫寒家境和长途跋涉让我产生了弃学的想法。父亲得知后严厉训斥了我:“不读书就没有出路!”从那以后,父母找亲戚筹钱,把我送进了一所教学条件更好的中学。在学校和家之间往返,乘坐的还是“慢火车”。

        2013年,我考入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家到学校的路程,刚好是从5633次“慢火车”的始发站坐到终点站。2017年,为解决“慢火车”上彝族旅客大多听不懂汉语的难题,中国铁路成都局到我们学校举办招聘会,招聘精通汉语和彝语的彝族列车员。我是班长,也是共产党员,满足语言要求,就被班主任优先推荐参加应聘。经过普通话、彝语水平考核和两轮面试,我被正式聘为列车员。

        在车上,我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彝族老人、孕妇、学生、商贩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每当他们在车上遇到困难,我都会及时提供帮助。

        2018年底的一天,车厢里挤满了放学回家的学生。我在巡查时发现一个瘦小的男孩蜷缩在乘务室对面的角落里,侧着头想要遮住嘴巴。原来,这是一位唇腭裂患者。我拿出餐包送到他面前,关切地询问他需要什么帮助。起初,小男孩并不理我,我用彝语多次询问,他才开了口。他叫阿于合九,家住西昌,是名中学生。由于疾病,阿于合九一直很自卑,没有什么朋友。为了让他感受到外界的温暖,我问他要了QQ号和手机号码,时常联系他,听他讲学习上的困惑、生活中的困难,帮他解开心结。渐渐地,阿于合九的性格开朗起来,常对我讲一些规划和憧憬。

        一直以来,“慢火车”都是沿线彝族老乡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为贫困群众走出去、科学技术走进来提供了运输保障,也见证着生活的喜人变迁。未来,我要继续加强业务学习,努力考上列车值班员,以后还要当列车长。只要大凉山的“慢火车”一直开下去,我就会一直守护它,为老乡们服务。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王美莹、訾谦、王斯敏 本报通讯员 陶静、孙任驰、吴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