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星期三

    让为师之德和艺术追求代代相传

    讲述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系党总支书记、系主任,青研班班主任 舒桐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8日 07版)

        【师生讲述】 

        作为一名戏曲人,我深感自豪。我出身于梨园世家,姑祖父是小生前辈程继先,父母自小学艺,很早就投身革命文艺队伍,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北建设,在宁夏为文艺事业贡献毕生。1986年,初中毕业的我凭着一腔热爱,执拗地走上了学习京剧的道路。父亲本来反对,但看到已错过练功最佳时间的我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艰辛努力,也狠下心来帮我练功。

        从艺30多年来,我所遇见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对艺术近乎苛刻的严谨认真,使我受益终身。

        大雪纷飞、严寒刺骨的冬天,张元奎先生顶风冒雪,骑自行车到教室为我传授濒临失传的剧目《大回朝》。大学期间第一次彩排《芦花荡》,马名群先生专门买来营养品为我“加钢”。景荣庆先生眼睛刚做完手术,就戴着墨镜来为我上课示范,生命最后一刻还打电话问我:还想学什么。尚长荣先生赴京开会,抓紧仅有的一点空余时间为我说戏……

        这种为师之德和艺术追求,也被我传递到课堂上、学生中。多年来,无论教学及行政工作多忙,我都要抽时间练功、调嗓、背戏,时刻保持能够登上舞台的良好状态。在《祝福》《樊姬夫人》《膏药章》《关天培》等新剧目创作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基础的重要性,感受到了深厚的传统技艺积累给我带来的创作灵感和表演空间。

        此次总书记的回信,更坚定了我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技艺的决心,明确了我为新时代积极创作的方向。我们定不负总书记嘱托,以时不我待的奋斗精神培养戏曲人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更加动人的光彩。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景华、董城、张胜、王斯敏 通讯员 薛元元、郭苏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