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10月17日,在第七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脱贫攻坚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数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超越贫困线,也不单纯是一个个扶贫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一栋栋搬迁楼房的拔地而起,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难以计数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组织财富。
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一支长期不走的驻村工作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高的效率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并产生更大的扶贫资源综合效益,国家选派了一批驻村工作队嵌入贫困村,并赋予其“脱贫引擎”的重要任务。由各级机关党委选派下来的优秀驻村干部通过直接嵌入深度贫困地区,把脱贫任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极大地突破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资源约束和能力瓶颈;通过强化考核、表彰激励、严格问责等手段,也锤炼出了一支“蹲得实、驻得稳、帮得好”的驻村干部队伍。脱贫攻坚虽然即将收官,但是根据“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要求,驻村帮扶这种联系国家与乡村的治理手段仍将长期得到保留,驻村工作队这支推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也将长久留在当地,并成为确保贫困地区持续稳定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一套高效管用的贫困治理体系。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反贫困政策体系。建立起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强大组织领导体系;完善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递增机制和各方面资金稳定投入渠道;拓展了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组织驻村工作队,派驻第一书记,实现了帮扶工作的县乡村户全覆盖;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创建了责任分工、工作推进、政策措施、物质投入、帮扶工作、社会动员、考核评估、监测督察“八大体系”。这一套成熟完善的农村贫困治理体系,为我们在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推动农村工作体系和政策措施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探索形成的党对扶贫工作的全面领导体制,行业协调、区域协作、社会力量协力参与、贫困群众协商共建的工作格局等,均可以直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精准扶贫战略推进期间形成的“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五个一批”的帮扶方式以及“四个不摘”的脱贫过渡期政策,也必将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防止各类返贫现象的发生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撑。
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一种永不消逝的脱贫攻坚精神。有人曾用四句古诗概括脱贫攻坚精神,即“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奋斗精神、“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攻坚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的确,30多年的扶贫开发、7年的精准脱贫早已成为一代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史诗,担当、奋斗、攻坚、奉献,这四种优秀品质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精神的最好注解。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制度优势,全社会聚力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中凝聚成的宝贵财富。在脱贫攻坚中,有许多基层干部牺牲在扶贫岗位上,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用行动践行了对初心使命的无悔诺言。随着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脱贫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消除,脱贫攻坚进程会告一段落,但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将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走向复兴的不竭动力。
脱贫攻坚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党在农村扎实的执政根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战斗堡垒作用受到动摇,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层党组织领头发展经济的能力不足,集体经济空壳化问题突出。在脱贫攻坚进程中,各级帮扶力量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倾斜支持力度,盘活闲置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联结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把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宣传发动群众,极大提升了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和社会威信。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方式推动脱贫攻坚,为农村留下了一份殷实厚重的集体资产和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巩固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
脱贫攻坚是一番大战、一场大考,同时也是一次大积累、一份大收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脱贫攻坚留给我们的这笔宝贵财富,必将继续为我们迎接挑战、攻坚克难保驾护航。
(作者:邹一南,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