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地域文化

    梦起航的地方

    作者:翰儒 《光明日报》( 2015年10月30日 15版)

        伫立在松口码头,眼前仿佛又重现客家妇女眺望梅江,唱山歌盼郎归的情景。江水无言,载着歌声,捎去她们朝思暮想的牵挂,绵绵无尽的思念。

        码头还在,石柱船栓还在,河神公坛还在,但昔日热闹繁忙、背井离乡的场面已成为远去的历史。台阶上,耸立着古铜色的塑像,有寒酸愁苦的,衣戴光鲜的,行色匆匆奔赴码头的,拾级而上仰望酒店的……石板台阶一头连着码头,一头连着酒店。码头已很古旧,叫火船码头。酒店也很沧桑,叫松江大酒店。历史上许许多多的客籍华侨,就是从这里开启海外寻梦之旅的。他们由码头登船,沿韩江经汕头直下南洋。孤身出海闯江湖,有豪情,也难掩苦楚。他们像一叶扁舟,在茫茫的大海中风雨飘摇,听天由命,最后停泊在未知的世界,飘零在异国他乡。

        下南洋谋生,是华侨一部凝重的心酸史、创业史。松口的火船码头,记录着许多海外华侨复杂的心绪。台阶上有衣着体面的塑像,那是他们乘船刚从海外回来,从马来西亚,从泰国,从印尼,从日本,从英国,从美国回来。可以想象,他们跳下船踏上石阶的那一刻,是多么欣喜若狂,感慨万千!而台阶前方的松口大酒店则让他们心里骤然升起终于回家的欣慰。

        奔赴码头的塑像,走向酒店的塑像。两类塑像,让人感叹唏嘘。前者,代表的是前途未卜,疑虑重重。后者,象征的是理想实现,春风得意。一拨拨前来探访的游人,更喜欢与后者合影,好像要分享功成名就的喜悦,沾一沾喜气。细细打量一遍台阶上所有的塑像,觉得有些遗憾,竟没有一对相貌长得相同的,否则那该是何等欢喜、圆满。现实终究是严酷的。

        松江大酒店在1950年以前是梅州最大也是最豪华的旅馆。它耸立在梅江边,像灯塔召唤着游子归来,像温暖的港湾,抚慰着一颗颗疲惫漂泊的心。酒店的房间,依旧是当年的摆设,既有东方的特点,又有西洋的风格,有些标识使用的是英文。华侨下南洋谋生或归国返乡总是钟情投宿于此。

        梅江沿岸曾经有29个码头,火船码头的人流量最大,有时每天多达300多条船停泊在此。不远处,有座世界客侨移民展览馆,里面收集了明末清初大批闽粤赣地区的客家人从松口起航,远渡重洋,到南洋甚至非洲谋生的史料。其中,纸张已发黄的侨批最让人动容。侨批,俗称“番批”,是一种“银信合封”的传递物。侨批上记录着他们托人捎带财物的实况,更记录着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状况及思念亲人的心情,读罢暖意盈怀。

        松口的火船码头,许许多多客籍华侨梦起航的地方,留下了太多的欢笑与泪水,激动与不安。如今,这里早已寂静冷清。“火船”“侨批”“水客”……这些记忆中的符号,已成为尘封的历史。年老残旧的火船码头、石板台阶、松江大酒店,看起来好像那么的不起眼,然而它们曾经是多么喧腾繁荣,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地方的景况,书写了一部厚重、非凡的世界客籍华侨创业史。

        (作者就职于广东省丰顺县委宣传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