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2日 星期六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与中国

    作者:吴晓梅 《光明日报》( 2015年09月12日 12版)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

        一

        肯尼斯·雷克斯罗斯(Kenneth Rexroth, 1905-1982),二十世纪美国著名诗人,“旧金山诗歌复兴运动”的发起人,被称作“垮掉一代之父”。在中国,雷氏受到关注是因为他翻译了许多中国诗歌,其中包括《中国诗一百首》(1956),《爱与流年:续中国诗百首》(1970),《爱情、月亮和风的歌:来自中国的诗歌》(1970),以及与中国学者钟玲合译的《中国女诗人选》(1972)和《李清照诗词全集》(1979)。

        雷氏在30年代试图寻找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让美国诗歌从“宏大而高贵”的主题中解放出来。他读了埃兹拉·庞德编辑的欧内斯特·费诺罗莎的论文《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和宾纳翻译的《唐诗三百首》,似乎在中国诗歌中找到了新的诗歌创作路径。他在《经典重返》(1968)中写道:“尽管杜甫等唐朝诗人的诗歌中汉语的押韵、节奏和声调在翻译成英语自由诗时都已丧失,但这些诗歌是沉思的诗歌,要胜于华兹华斯的诗歌。”而这种诗歌的力量只有波德莱尔和萨福才具备。

        通过“旧金山诗歌复兴运动”,雷克斯罗斯影响了一批年轻作家,包括罗伯特·邓肯、威廉·埃文森、杰克·斯派瑟、托马斯·帕金森等。邓肯1981年回忆说:“我们都是在雷克斯罗斯的书单中成长起来的,对于我们来说,雷氏就像父亲一样。”杜甫敏锐的观察力使得诗歌中的意象在普通、平淡中又生气勃勃,给这些诗人留下了印象深刻。

        加里·斯奈德是50年代中期和雷氏走得很近的年轻诗人,每周末都去参加雷氏的“自由讨论小组”。斯奈德在雷氏那里阅读关于东方的材料,并且了解到佛教及东方文化。斯奈德赞叹雷氏诗集《龙与独角兽》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指出了美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向东方学习,因为它没有美国和环太平洋各国所受的欧洲文化的影响。只有向东方文化借鉴,才能真正摆脱欧洲文化,建立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传统。”

        二

        雷克斯罗斯在《老子,〈道德经〉》(1934)一文中指出,“理解《道德经》最好的方式是将其看作深思的题材总集,是沉思的催化剂。”在众多的翻译中,“道”被译为“自然之道”,“德”被译为“美德”,在雷氏看来都没有抓住该书的核心。他推崇李约瑟的观点,认为《道德经》是一部以科学实证为基础的专著,“道法自然”(道遵循自然法则),“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等都是朴素的科学常理。他认为自然概念是老子哲学的关键词,顺应自然意味着遵守常态,它指出了最合理的存在样式。

        雷氏在长诗《心的花园,花园的心》中阐释了他的寻“道”之路,这里的“道”指的是未知世界的事物规律。诗人通过探寻感知万物的本性,最终达到与自然的天人合一。诗歌的开始是在初夏,一位老者在森林里漫游。听到水和风的声音时,他也听到了“他内心的音乐/远远消失在空间和时间中。” 诗人把“道”比喻为“皮肤黝黑的女人”:她“是门,/通向天和地的根。/如果你抽丝一般拉她/ 她是无穷无尽的。”雷氏在此借用了《道德经》第六章的内容,即“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呵!其若存!用之不堇。”值得注意的是,“谷神”、“牝”都代表女性,“牝”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作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门,是天地的根本。绵绵不断的生命形式就是这样存在的,大道的力量用之不竭。通过“清”(清静、宁静)和“卑”(善于处下,低调),人就能得“道”:“她不用费力就属于你”。

        雷氏把寻“道”的老者比作失去恋人的男人,他不知道怎样找到自己的爱人。“这是一件绿衣,一件绿色的/上衣,有黄色的衬料。/心痛何时能停止?/这是一件绿衣,一件绿色的/上衣,黄色的裙子。/心痛何时能离去?”《诗经·邶风·绿衣》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讲述了丈夫对亡妻的思念。雷氏在诗歌中把《老子》和《诗经》合二为一,找到了他的精神乐园。

        三

        雷克斯罗斯和庞德一样,狂热追逐中国文化。他学习汉字,对于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真正着迷,尝试用汉语写中国诗,以中文名字“王红公”发表作品,受到了庞德的深刻影响。然而,雷氏和庞德在对待儒家的态度上有所不同。庞德在《诗章》中认为,正统的儒教是中国得以繁荣昌盛的原因,因此他对道教和佛教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雷氏则认为,这样的观点导致庞德走向法西斯歧途,吸收儒家文化、排斥道家和佛教对庞德是一个错误。

        在《空镜子》一诗中,雷氏表达了一种禅悟之境。诗歌认为,人常常将一些没有实质性的东西被视为有实质的内涵,不能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即“无明”,而执着地进行“无明”的追逐使人产生痛苦。然而,当一个人独处并进入内心清净状态时,他与大自然有了交感,一切也就改变了。“我坐在/十平米的小屋子。/听到鸟儿在歌唱。蜜蜂嗡嗡采蜜。/树叶沙沙摆动。水流/在岩石间低吟。整个峡谷将我环抱。”

        诗歌采用了华严宗“帝网天珠”的意象,简单说就是“物皆相连”。华严宗的基本教义“法界缘起”的法界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其中一层含义为“圆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处于浑然一体的境界。对过去的执着没有意义,“空”才是一切现象的本体。雷氏在诗中写道,“现在我只看到火。/我的呼吸平静。/星星在上空移动。/在晴朗的夜空中。/只有小火光/还留在灰烬中。/在桌子上摆着一张蜕皮的/蛇皮和未雕琢的石头。”诗歌描写了一种近似于“顿悟”的心境,在禅修中诗人获得内心的平静。

        (作者吴晓梅,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