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9月21日 星期六

    风 采

    彭小平的面塑人生

    陶 枫 吕 梦 《 光明日报 》( 2013年09月21日   05 版)

        “馒头大小的一块面,在我手上可以玩出各种花样。”面人彭边说边做。只见他手上的工具轻轻一搓,一捻,拉出细如发丝的衣带,贴到寸高小人儿的腰间,引来周围观众阵阵惊叹。

     

        9月13日,石家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华夏行·燕赵之旅”活动的展示台旁,笔者见到了有“面人彭”之称的面塑传承人彭小平,儒雅的笑容中略带腼腆,聊起手中的活计却滔滔不绝。他的故事是从业卌载老手艺人的故事,但又新味儿十足,值得细细品咂。

     

    没有“家传”的非遗传承人

     

        “我第一次捏东西大概在三岁,从那时开始就着迷了。”彭小平回忆。面塑艺术历史悠久,流派众多,建国后北京城里也有数位传人,但绝活儿不能外传,往往有心学艺,无处拜师。“家里没有做这行儿的,只能靠自己。”

     

        “没人教我就自己去看,当时跑了不少面人名家的展览,回去之后再自己慢慢摸索。”说起少年时代的学艺经历,彭小平仍然很感慨。他还向陈大章、范曾等老师学过,又时常跑到博物馆去看各种古代的物件儿。一边看,一边琢磨,一边做,百家之艺,汇成一家之长,彭小平手下的面人变得越来越精巧,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把爱好变成职业甚至事业,却仍然十分不易。

     

        改革开放后,他辞去之前的工作,开起自产自销的面人铺子。“我是新中国第一批个体户。”彭小平的语气中略带骄傲,“不过当时年轻,才十九岁,遇到的困难也不少。”凭着过硬的手艺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彭小平的面人不但卖出去了,还开宗立派,创下了今天“面人彭”的响当当名号。

     

    “观念前卫”的老手艺人

     

        与其他老字号相比,“面人彭”的观念十分“前卫”:规模化生产——自己先创出模板,徒弟再批量制作,让老手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不觉得把商业观念加入传统手工艺有什么不好,新时代的手艺人应该不只在文化上,还要在经济上作出贡献。”彭小平告诉笔者,他现在已经有一千多个徒弟了,来自全国各地。“一部分人留在我的工作室里,一些就跑出去自立门户了,我也不拦着。”

     

        当问及怕不怕单干的徒弟抢走自己的买家时,彭小平笑了。“手艺好教,想法难学啊,”他拿起一个朱买臣的面人,“面人工艺虽难,但学一段时间谁都能掌握。不过能从负薪读书的故事中创造出这样一个形象,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了。”

     

        “手艺的精髓在于不断创新,用现在的时髦词叫与时俱进,”彭小平总结道,“别人把一个模板学去了,你很快创造出新的,就能永远占得先机。”如今,他的工作室经常接到来自国内外的大量订单,大家喜欢他的面人,更喜欢藏在每一个造型中的独特创意。

     

    老百姓的面塑艺术家

     

        “大家喜欢才是对我最好的鼓舞,”彭小平说,“在庙会上看到个儿不高的小孩拿着压岁钱来买我的面人,就觉得特别高兴。”他认为一些传统手艺过于孤高,觉得保持家门内传承就能守住工艺与自己的利益,却恰恰在自掘坟墓。“独此一家的做法,确实可以物以稀为贵,卖出好价钱,但却使自己的手艺失去了群众基础。”彭小平摇了摇头,“这是失去了市场啊。”

     

        彭小平指着桌上的展品说,“我就是要做老百姓都能买得起的面人,这也是规模化生产的原因之一。”他认为民间艺术来自民间,原本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我的手艺也没什么稀奇的,孩子小时候都喜欢玩泥巴,这说明每个人都有过创作的欲望。”彭小平放下手中的工具,郑重地说:“民间艺术只有从百姓中来又回到百姓中去,才真正有存在的空间和意义。”

     

        彭小平低下头继续雕琢着他的新作。“面人彭”的价值在面中世界,在手里乾坤,更在这份热爱、创造力与对民间艺术的深刻领悟中。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