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谋划空间战略

    曾 刚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3日   11 版)

        通过利用国家统计局2011年公开发布的面板数据,对我国116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V”型格局,与不少人印象中生态环境质量“西优东劣”完全不同。

        根据分析计算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属于生态盈余城市区,环渤海、海西经济区属于生态持平城市区,这些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对较高,居于“V”字的右边;在“V”字的左边,是广大西北部、西南部地区的生态亏空性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低;在“V”字的内部,是中部地区的生态持平城市区、东北地区的略亏城市区。

        针对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区域差异较大的特点,有必要实施共同而有差别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战略。从空间方面看,除了通过逐步打破城乡基于国有、集体土地不同属性所造成的城乡功能分割、融合程度较低的困局之外,还必须实施东西互动、南北协调的生态文明宏观推进战略,针对不同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地域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

        发挥东部沿海生态文明建设的“引擎”作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最高的区域,呈“品”字形格局,是我国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三大引擎。应通过生态市场的培育以及税收优惠、投资奖励等方式,鼓励企业从事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的生产,以转型发展为核心,设立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开展生态文明的系统化建设,为国内中西部其他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辐射服务和示范。同时,这类城市还是代表中国参与全球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第一方阵,代表着中国的发展高度、中国的国际形象,承担着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的重任。因此,应鼓励我国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有创新意识的中小型企业率先加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俱乐部,占领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率先实现发展转型。要言之,应通过财政激励政策、市场培育措施,鼓励东部沿海省市企业从事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生产,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

        发挥中部、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脊梁作用。中部生态持平城市区、东北生态略亏城市区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城市人口数量多,城市经济中资源密集型经济占比大,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市发展的生态压力突出,整体上处于生态略持平或略亏空状态,是我国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担负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承东启西的重任,开发建设的压力巨大。因此,在吸纳来自西部地区人口迁入、推进本地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开发利用,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准绳,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大规模城镇化建设。要言之,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注意制定科学的基于生态文明的区域发展规划,根据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来审定大型投资项目。

        加强西北、西南生态文明腹地建设。从总体上看,西北、西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但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不仅关乎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败,维护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而且还直接影响“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建议有序引导人口向东部、中部宜居城市迁移的同时,加大国家对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工程财政支持的力度,慎重推进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现阶段要特别防止西部地区部分地方干部在经济(产业规模、投资项目)开发、大型基础设施(公路、铁路等)建设上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等思想带来的建设冲动及其生态破坏风险,择优在少数宜居地点进行有限度的集中开发建设。要言之,在我国西部地区,应该根据人口承载力有限的客观现实,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强度,降低人口密度,鼓励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保持其尊重自然、关注生态的优良文化传统,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取得更大进步。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