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文化传承人

    邢兰香:浴火之美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3日   15 版)

        人物小传

     

        邢兰香,女,1945年生于北京。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料器的代表性传承人,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料器大师。

     

        “你摸摸看,每片花瓣都不同,整朵花有一种生命的气息,这就是料器。”68岁的邢兰香仅用几分钟,就在喷灯前烧制了一朵晶莹剔透的山茶花。整个过程,没有图稿,没有模具,一切都靠她即兴的把握。

     

        料器制作,是一种纯手工工艺,在过去是宫廷艺术。制作料器一在料、二在工。料,是料棍,成分以硅酸盐石英砂和纯碱为主,再配以金银铜铁铅锡等金属用于显色。工,是工艺,料器制作者要在喷灯前,仅凭镊、剪、钳等简单工具完成创作,把料棍烧制成花、鸟、兽等,形状、颜色、配料都要做到胸中有数,而且必须一气呵成。

     

        16岁起,邢兰香就进入北京料器厂学做料器,一做就是半个世纪,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料器大师。“料器这活又苦又危险又脏。夏天再热,照样得守着个火。做料器的时候,崩了、烫了都免不了,加热后的料棍更跟刀子似的,在手上一划就是一个口子。”她说,“当年的灯也不是煤气灯,而是油灯。车间里几十盏油灯熏得大家脸上都是黑乎乎的。”

     

        正值芳华的邢兰香做事踏实、心思专一,而且特别能吃苦,很快在全厂青年人中脱颖而出,并多次获得奖励。1970年,厂里成立技术科,把她作为技术尖子选出来,由厂里最好的师傅向她传授最顶尖的料器工艺。1976年,她又被推荐到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习,这使得她既精技术、又通设计。

     

        光阴荏苒,邢兰香在北京料器厂一呆就是几十年,掌握了精湛的料器制作工艺,并形成了自己造型新颖、做工细腻、配色丰满的艺术风格。她制作的一些料器精品,被多次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嘉宾。

     

        邢兰香加入北京料器厂的时候,北京料器主供外贸出口,是为国家换汇的大户,全厂员工有800多人。1992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北京料器厂的外贸渠道中断,经营举步维艰。苦苦支撑几年后,料器厂最终倒闭,职工们纷纷转行,曾经辉煌一时的北京料器转眼销声匿迹。

     

        1995年,邢兰香受一位喜爱料器的美籍华人之邀,到其创办的美资公司担任高级技术师,带人生产料器出口美国。2003年,北京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基地——京城百工坊成立。邢兰香毅然拒绝美国老板的高薪挽留,到百工坊为国家传承北京料器技艺。

     

        邢兰香说:“料器传承有四难——招人难、工艺难、设计难、找料难。”其一,料器讲究的就是个功夫、经验,现在很难找优秀的年轻人一坐三年,安心学习这个苦功夫。其二,料器制作必须一次完成,中途不能停顿、休息,对工艺的要求十分之高。其三,料器的精华在于设计,要有美学功底、设计天赋,仅仅只会做教过的样式并不是传承。其四,随着料器产业的式微,原料的需求也随之减少,会做、懂做、能做好料棍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为了能把料器技艺传承下来,邢兰香说服两个儿子辞去了待遇优厚的工作,加入制作料器这一行。好在他们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有基础、学得快。邢兰香现在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机会带出更多的徒弟,使北京料器重振辉煌。

     

        (本报记者 罗 旭 本报通讯员 熊尚聪)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