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人才论坛

    人才层次决定产业高度

    周湘智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3日   15 版)

        合理的人才结构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之源。实践证明,人才层次决定产业高度,人才质量决定发展水平,人才聚则产业兴、后劲足。

     

        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

     

        【案例】 地处山东一隅的东岳集团,从一个由38个农民组建的乡镇企业,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的氟硅材料生产基地,靠的正是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高薪引进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分析】 台湾企业家曾经画过一条类似人们微笑时嘴巴形象的曲线,用以讲解处于产品价值链不同部位的收益。研发设计者处于曲线高企的左端,销售处于曲线高企的右端,制造者处于曲线的最低端。产业结构升级,既包括产业链各部位间结构比例的优化,也包括产业链各部位自身的高端化。

     

        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则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科学研究表明,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率分别为1∶10∶100。从土地创造价值,到工厂创造价值、银行创造价值,再到网络、电脑创造价值,人才在其间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人才通过自身卓越才智直接推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文化创新,突破传统企业发展的“天花板”,不断开辟企业发展的新空间,切实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中以技术、设计、创意等为主要内容的比重,不断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实践证明:坚持人才优先,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努力把人才资源转化为最具活力的生产力,是引领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必由之路。

     

        催生新兴产业崛起

     

        【案例】 无锡是一座传统制造业城市。2006年,无锡启动实施“530”计划,批量引进一流创新创业人才,以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强力崛起。

     

        【分析】 流量经济理论证实,在经济发展初期主要以物质流为主,通过物质流带动资金流和人才流。随着发展的演进,发展要素将会逐渐从物质流主导阶段最终过渡到人才流主导阶段,其他要素流随着人才要素的流动而流动。

     

        工业经济时代是产业集聚人才,有什么样的产业,就引来什么样的人;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是人才引领产业,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发展什么样的产业。过去是人才跟着项目走,现在是项目跟着人才走。大量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掌握着具体的项目和技术,只要把人才引进来,同时就相当于引进了项目、资金、技术等,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对知识条件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存在着强烈的人才资源依赖性。未来产业的竞争,拼的是核心技术、是产品创意,最终是研发团队、管理团队、营销团队的比拼。高端人才可以引领一个行业的技术标准和发展方向。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往往可以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

     

        推动重点产业集群形成

     

        【案例】 1973年,两位科学家合作发明了“重组DNA”技术。1976年,他们在旧金山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基因技术公司。他们在产业创新上领航发力,带动了一个新的现代产业集群。

     

        【分析】 研究表明,创新的前沿是“隐性知识”在流动,而非“显性知识”。这就需要通过相互交流,明确形成可被大家所理解的知识。人才之间的互动能启发突破性的创新,形成创造思维。最近,一批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关村出现,在这里,一杯咖啡也许就是一个机会。就是因为如此,这些咖啡厅也被称为是“创新型孵化器”。

     

        同时,人才越聚集,就越容易将现代产业的科研成就和经济效能激发出来,这个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就会越强,进而使人才聚集度不断提升,从而形成“人才驱动—产业发展—人才集聚”的良性循环链,最终成就具有高度创新优势的产业集群。美国的硅谷、128号公路,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我国的中关村等著名产业集群,都是这种人才集聚裂变效应的生动反映。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科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