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4日 星期日

    心声传递

    回到原点的写作

    作者:江 子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4日 06版)

        对我稍稍有所了解的人大约都知道,我一直是个以乡村为母题的散文写作者。早年我试图以沈从文《湘西散记》的审美范式和行文腔调,对乡村风土、民俗以及世袭的美德做了许多貌似深沉的歌咏。这样的写作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名声,却让我长时间有了自娱的快感。我沉浸于桃花源式的乡村文学语境中不能自拔,自鸣得意,不问世事。后来我抛弃了这种不合时宜的写作路数,转向书写城市化进程下的乡村,写农民的命运,乡村的异化,农耕文明的衰落和乡村精神的萎顿,等等。我以散文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力求笔下的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保持真实,并且按图索骥探求事实的深层缘由。这样的写作显然有悖于古典主义的审美路径让我有呕心沥血的痛楚,却有少量朋友发出了几声叫好说是别有担当。

        多年来我的写作正在发生着变化,包括视野、观念、风格、趣味等等。可是,乡村的主题,是我一直沿袭的。我之所以一直抓住这个创作主题不撒手,除了因为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乡村本来就是我认识世界的原点,理应成为我写作的阵地,还因为在我看来,乡村更是我们所有人认识世界的原点,是整个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支点,中国文学的精神原乡——《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无不充满了乡村植物的香气,乡村的诗意和精神。三十多年前的改革开放的发轫,也是自乡村始。乡村,自然又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原点。在这个主题里扑腾,也许一不小心,我会拾到埋在土里的宝藏,摘到长在树上掩藏在树叶间的果实。

        我会在我的文字里不断提到我的故乡——江西吉水县赣江边的一个叫下陇洲的村庄。那是我从自然之人成为社会之人的原点。我写下的乡村文字大都是发生在这个村子里的事。我相信这里发生的一切,都是乡土中国的缩影,都可以作为乡村中国的精神裂变的证明。通过这个原点,我对当下中国的乡村真相会有相对准确的判断。

        2010年9月,我开始写作以1927年以来的井冈山历史为背景的系列散文。我写下贺子珍、欧阳洛、陈毅安、张子清、贺国庆、刘仁堪、谭家述、王佐、曾志等井冈山历史时期的军人、知识分子、普通农民、土匪等人的生死离散和爱恨荣辱之事迹。我努力再现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探索那个时段发生在罗霄山脉中段的历史真相。——而在此之前,我大约搜集和阅读过数十本中国革命史、井冈山根据地历史、地方志和民间史料等方面的著作,采访过数十名与此段历史有关的党史研究人员和历史后人,为了写下这些作品,做了相对充足的准备。

        我的乡村写作依然在继续,可是熟悉我的写作的朋友们多少显得有些不解:我何以去书写与我一贯的乡村写作反差如此大的一个题材?一面是乡村风景,伦理,哲学,现实,一面是革命,战争,鲜血,死亡,离散,往事;一方面是草木深远的民间,一方面是国家层面上的史实和精神。我何以调节如此不同题材的写作?

        我并不认为我对井冈山历史的追究是有悖于我的乡村写作立场,是空穴来风或者受到了现实的蛊惑。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井冈山,地理上归属古称庐陵、孕育过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的才子之乡吉安,而我正是吉安人氏,是从小听着故乡文人故事和井冈山故事长大的纯种的吉安后裔。关于井冈山历史的写作,是我对故乡文化的探求和传承,是以一个后裔的身份对故乡文化胎记和纹身的确认。

        一个写作者,应该以他(她)的故乡的文化为写作的原点。我的井冈山题材的创作其实与我的乡村写作一脉相承。

        在井冈山历史题材写作意义上我所说的回到原点的第二层意思是,有过独特历史的井冈山,也是1949年开始成立的新中国的一个原点。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一批有理想有血性的中国人在井冈山的探索,成为新中国成立的一个重要精神源头。井冈山其实隐藏了新中国的许多精神密码,当国家走过数十年的历程,一个写作者重新回到这个国家出发的地方,去寻找民族的密码精神的源头,我觉得是一件很有文学甚至是思想价值的事。

        我自认为我的关于革命历史的写作其实与他人多少有不同之处。许多革命历史文学创作往往主要聚焦在领袖身上,一味地垫高英雄们的精神海拔,以致脱离了生活伦理到了脸谱化概念化的失真的程度。我在创作中完全抛开惯见的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修辞伎俩,实实在在地考察人物举止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竭力返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人的生活现场,返回那时候的井冈山的真实面貌,让人物和事件都符合或者接近历史的真相。——当革命历史题材写作因过多的修辞和拔高而失真,我的井冈山题材写作试图回到历史的原点,准确考证人物关系和每一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认真倾听笔下人物的心跳和脉管里的轰鸣之声。比起革命历史题材这个说法,我更愿意称我的井冈山历史题材是战争文学。我是在客观呈现战争状态下人物的情感、命运和精神。这应该是我说的井冈山历史题材创作的回到原点的第三层意思了。

        我所说的回到原点还意味着我对写作这个事的基本态度。文坛总是热闹的,散文写作也是如此,今天这个人提出这个口号,明天那个人倡导这个奖项,后天又有谁和谁吵架了,谁谁谁发起了文学组织,谁谁谁的文字其实不怎样,可就是能开研讨会,搞很多人写文章唱赞歌……可是这样的热闹与我并无关系。当我写作,文坛于我并不存在。我写作是因为我热爱,写作是我和这个世界对抗或者和解的方式,我渴望通过写作表达和思考,并且渴望发现神迹。热爱修辞,崇拜文字,是我写作的原点。当世界喧嚣,我只有时时告诫自己,回到热爱这个原点,写作这件事,才能初衷不改地进行下去,我的文字的品格,才会有了最为基本的保证。  (作者为江西省作协副主席,著有《在谶语中练习击球》、《入世者手记》、《回到乡村中国》等散文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