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5日 星期日

    山西:特色学校育人才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5日   01 版)
    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的学生正在做实验。资料照片

        在中西部,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农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记者日前走进被称为“中国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的山西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从它改革与创新的铿锵足音中,寻找教育如何推进当代农村发展的答案。

     

        要拔掉穷根,就得培养有知识、有技能的现代农民

     

        顺着弯弯的山道,走进绿树掩映的校园,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与众不同。这里有小学、中学、中职、成人培训,还有校办企业,颇像一个“教育集团”。在这里任校长49年的马文有说:“现在,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都围着送出几个大学生转,我认为这种教育链条是病态的。我们办的是‘草根学校’,让学生边学习书本知识,边实践,掌握技能,培养出能在家乡扎根的建设者。”

     

        从充满琅琅读书声的教室走出,到学校下设的教学基地,浏览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欣赏牛羊撒欢的牧场,追寻运输队滚滚的车轮,到铁矿、木器加工厂、印刷厂、地毯厂听机器的轰鸣……处处可见学子们从事劳动实践的身影。

     

        农民刘栓平说:“我从这里中学毕业后,利用学到的一技之长,办起了汽车修理厂,几年间生意红红火火,改变了祖辈的受穷命运。”

     

        今年7月8日,多位国内教育专家聚集一起,以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为范例,对农村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专家们认为,该校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科学的人才观,搭建起各类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学生不再像一个模子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从而成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

     

        育人为本,教、科、农、技、贸、工一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里,学校是学生一门心思读书的地方”,亲眼见证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发展的原左云县科委主任辛世贤说:“马文有就是不信这个邪,他办起了这个‘教育特区’。”

     

        走进学校的校史博物馆,这里的图画、实物告诉记者,创新的种子萌发于1962年。那时,学校是一座依偎在半山腰上的破庙,马文有带领学生脱坯烧砖,建起了15间宿舍、5眼窑洞。以后历经十载,把一家破旧工厂硬是改造成一所中学。接着办起农场、林场、农具修配厂,上世纪80年代初收入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一举改变了“教育穷、穷教育”的历史性局面。

     

        1983年,学校改名为“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开设了农技、机电、幼师、计算机等当地急需的专业,下设幼儿园、小学、中学,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一肩挑,形成新的教育链。今天,这里已建成了6所学校,创办了5个股份制企业,还参与了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

     

        在校园里,一块块大牌子格外醒目:农业科技培训基地、农机推广基地、管理人员教育基地……这里面汇聚着新体制结出的丰硕成果。应该如何描述这种全新的办学体制呢?马文有说:“以育人为本,集教、科、农、技、贸、工为一体。在这种新体制内,教育、人才、经济相融合,教育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齐开发,让学校出‘三才’,即人才、钱财、精神财富。”

     

        学生进田野就是农民,进企业就像工人

     

        在左云县综合技术学校,每个班都有一块实验田、一片科技树林、一个实践企业。学校规定:小学、中学的学生定期参加实践劳动;中专技术班的学生根据专业课的进程,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随时安排劳动实践课程。

     

        校长助理许茂睿这样介绍学校的办学思路:“学习知识和劳动实践相互促进,让学生在劳动中锻炼心智与双手。”马文有说:“这样做培养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许茂睿介绍说:“农业科技人员、工程技术师傅兼任学生的老师,学生进田野就是农民,进企业就像工人。近年来,我们的师生在田野里繁育出优良品种83个,为左云县乃至北方四省农村提供优良籽种16万公斤。”

     

        “学校已成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育人基地’,培养出各类人才5万多名,有企业家、村官,更多的是身怀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刚刚接替马文有担任校长的张秀忠说,“学校所在地的乡村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90%以上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马文有告诉记者,去年开工建设总投资2.5亿元的新校区,招生将覆盖左云县、新荣区等4个县区。学校正在创建农科教一体化的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让学生从小接触现代农业,懂得怎么样搞好现代农业,不断为促进当地农业的现代化,提供管理、技术、人才的支撑。

     

        本报记者 邢兆远 李建斌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