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8月05日 星期日

    山东:院士田间建基地

    《 光明日报 》( 2012年08月05日   01 版)
    于振文院士(左一)与科研人员一起在田间观察小麦。资料照片

        山东省兖州市小孟镇史王村有一座普通的院落,从外表看,与其他小院没有区别。可村里人说,这不是一般的农家小院,进出的都是教授和大学生——这里就是山东农业大学于振文院士的小麦科研工作站。

     

        于振文是著名小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我国小麦增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于振文在鄄城县的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700.7公斤,比常规栽培少浇一水,每亩节水40立方米,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在陵县、无棣、沂水等9个县创建的示范田,也获得了节水高产效果,受到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欢迎。

     

        小院里来了常驻客

     

        作为农业部小麦专家组组长,于振文院士经常深入各小麦产区,研究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003年3月,于振文来到兖州,除了指导小麦生产,他还试验小麦节水高产技术,要在这里建研究基地。

     

        于振文认为,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小麦产区,这里小麦生产水平最高,但最大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小麦生产要上新台阶,必须突破节水栽培技术。于振文从2001年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小麦节水,重点是两个方向:一是如何让土壤更有效地储存水分;二是如何提高水分的利用率。

     

        7年来,他们围绕小麦耕作节水、测墒补灌等,开展了多项研究,获得了系统的研究数据,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2005年,课题组与一公司合作研制了“小麦深松机”,对土壤30厘米土层进行震动深松,打破了坚实的“犁底层”,使降水可以更多渗入土壤深层,也能使小麦根系扎得更深。同时配套使用的还有秸秆还田、旋耕、镇压等措施,形成了完整的“小麦深松少免耕镇压节水栽培技术”。去年,这项技术在山东省陵县、无棣、沂水等9个县示范推广,并被农业部推向全国。

     

        学校里有很好的研究条件,为什么要把研究基地建在农村?于振文说,实验室和农场实验田的研究是科研的重要阶段,但在实验室和小块实验田得出的数据,毕竟与大田机械化生产存在较大的差距。

     

        麦垄间走出高层次人才

     

        于振文院士的小麦科研工作站不仅是科研创新的基地,也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截至目前,已经培养了6届20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2005年基地刚建立时,共有3名研究生,后来每年有10多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来这里,研究生每人一个课题,本科生则协助研究生开展研究。

     

        2005级博士研究生褚鹏飞谈起几年的实践,深有感触地说:“小麦从种子萌发到开花成熟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在我们面前,直接参与种植管理,对测定指标的选择、科研数据的采集、试验结果的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方便基地的科研,课题组专门在小院腾出一间房,配有光合仪、叶绿素荧光仪、水势测定仪、分光光度计等,可以对样品进行分析。小院里还接上了宽带网,方便与外界沟通交流、查阅各种资料。

     

        在基地,同学们不光要搞科研,还要和村干部、农民打交道,参与技术指导。大家不仅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也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

     

        实验田成为示范田

     

        于振文院士团队的小麦科研工作,受益最大的是史王村。村支书张公平告诉记者,村里小麦2013亩,过去亩产最高八九百斤,现在提高到一千三四百斤,这在过去想也不敢想。

     

        山东农大的老师、同学,每到小麦生长关键时期,都要为农民举办技术讲座,包括怎样播种、如何施肥、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今年小麦赤霉病大量发生,师生们及时提醒村民采取措施,加强“一喷三防”,减少了病害的发生,保证了高产。

     

        农大的实验田就是村里的新技术示范田。过去,农民刚过完年都要浇返青水,而农大试验田却不浇。

     

        张凡端是村里的科技带头户,2010年夺得全市小麦高产比赛第四名,并获得1000元奖金。他说:“是农大老师的指导让我们提高了种田水平。”

     

        于振文院士的小麦科研工作站,对整个兖州小麦生产带动很大。市农科所的高产攻关田也在史王村,所长王西芝说:“自从这个工作站建立,我们的高产攻关田连续突破700公斤,全县45万亩小麦平均产量547公斤,这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农大老师们立了大功。”

     

        为表彰于振文院士团队的突出贡献,兖州市正在史王村为他们新建一个740多平方米的工作站。于振文说:“新工作站建成后,我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改善了,但扎根生产,服务生产的宗旨永远不会改变,我们要继续深入实践,创造更多的成果,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本报通讯员 杨 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