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择业难”、“就业难”的高潮期再次来临时,求职类节目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就业问题看似个人行为,实则像一根扁担那样挑着两头,一头连着家庭,一头连着社会,家庭这头关乎柴米油盐醋的日常生计,社会那头又关乎国家大局的良性发展,所以说,就业事关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与社稷长治久安等重大时代问题一点都不为过。鉴于此,求职类节目的出现无疑给处于普遍焦虑与困惑中的年轻人点燃了希望之火,可以说,该类节目主动承担了为国家分忧和为民众纾困的双重社会功能,其创作初衷与艺术使命十分难能可贵。随着节目的不断完善,其现实诉求在开放性和包容性中不断获得延伸,比如,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不仅为莘莘学子铺路架桥,而且为底层社会的司机师傅等弱势群体分忧解难。以《职来职往》、《非你莫属》和《中国职场好榜样》为代表的求职类节目“三剑客”,取得了良好的收视社会效应,他们既借鉴西方真人秀求职节目《学徒》、《求职仙女》的成功经验,又没有简单地照搬和复制,以本土化的诉求实现了求职类节目从形式到内容的落地生根。
实现理想救赎和奋斗认同是求职类节目存在的核心价值质点。无论是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还是过早进入社会摸爬滚打的青年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课堂积淀和实践积累有朝一日能被社会所认同,通过在《职来职往》、《中国职场好榜样》等求职节目中短短十几分钟的展示,他们不仅能收获宝贵的职场建议,而且有可能获得与知名公司高管共事的机会和平台。例如,今年元月播出的《职来职往》中一位叫罗华伟的求职者即是典型案例,他在校期间就涉足社会实践工作,毕业后经历过电视台、婚庆制作等多种行业的磨练,为了圆自己的制片人梦想,遭遇过许多白眼和冷落,甚至被人误以为精神异常者而避而远之,他的付出和历练最终获得了认可。罗华伟在荧屏前应聘的十几分钟短暂而又漫长,它浓缩和熔铸了求职者无数个春秋的打拼与付出。
求职类节目在节目定位、节目制作理念以及节目有效传播方面都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泛娱乐化的倾向值得警惕。有的求职类节目模仿相亲节目的娱乐化路子,故意制造话题、编织噱头,形成炒作的舆论焦点,将嘉宾当做娱乐化的对象包装和渲染。有的求职节目中出现了“大秀歌喉”、“大跳热舞”以及主持人和求职者互掐的现象,求职场变成了娱乐秀场,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这样的节目让人感觉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有的求职节目中主持人、招聘团和职业规划师雷人雷语时有出现,重口味的言辞深深刺痛了求职者的生命尊严,制造娱乐卖点的节目制作理念实质上背离了求职节目的出发点。
求职节目的自我超越,首先应当克服上述弊病,坚持求职节目的公益性,远离商业性的炒作,坚持求职节目的艺术性,远离娱乐性的狂欢嬉戏。节目中适当的娱乐元素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戏谑化、无厘头和浮泛化的审美取向,就会使求职节目失去重心而无法立足,过度追求娱乐化实际上掏空了求职节目留给观众的思考内容和回味空间,而没有思考内容的电视节目,无论娱乐技巧再怎么天花乱坠,也是最低级、最幼稚、最为人不齿的短命节目,从中我们也能够看出电视制作者的浅薄、庸俗和无聊并深深为之叹息,因为这是节目制作中只有小聪明却没有大智慧的生动体现。
人文性的浓度不能随意稀释。求职者登上荧屏面对十几家招聘团轮番轰炸的压力,面对成千上万观众品头论足的压力,他们怀着极大的勇气走到台前实属不易,而且多数求职者本身属于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面临生活压力和生存突围的双重焦虑,所以,维护求职者的基本权益,保护供需失衡中的“弱者”是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遗憾的,部分求职节目中的主持人、招聘团或职场规划师面对弱势群体,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雪上加霜,忘记了电视媒介乃社会之公器,误将荧屏前个人化的言论当做了个性化的表达,他们在评价求职者时类似于“心理素质差”、“让人发冷”、“笑容狂浪”、“不敢恭维”等用语甚为不妥,主观色彩极强的个人化言论刺痛的是荧屏内外无数年轻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其实,求职者多为当下的年轻人,电视节目应当多传达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生命理想和人间的善意温暖,毕竟他们才初涉人世,毕竟他们才刚刚起步,因为残缺,所以才努力,因为有梦,所以才日夜兼程,这种人文性的关怀有时比给予求职者提供一个高薪岗位更重要,有时一句话会影响年轻人一生的道路。另外,人文性的关怀应当延续到节目之外,比如,《中国职场好榜样》不论对求职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会做后期跟踪工作,尤其对于求职失败者,会继续对他们进行考察和指导,以便为其寻找更为合适的工作机会。这样的“后期服务”散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让人触摸到了媒体的人性温度与情感温度。
求职类节目今后的路还很长,坚守现实诉求,秉持理想救赎的艺术宗旨是其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不断提升求职节目的艺术品质和审美品位、努力提升求职节目的人文性,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求职节目是它们今后实现突围和超越的必然方向。
(作者为太原师范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