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评价说,程晓玲做的是艺术电影,因为,她作为编剧的叙事和表达充满鲜明的个性,她习惯于娓娓道来,没有大起大落、却让你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经过她的搭档——肖风导演的二度创作,无论是《海的故事》、《喊过岭的故事》、《清水的故事》这样的农村三部曲,还是《大劫难》、《岁岁清明》这样的抗战系列,都洋溢着强烈的艺术气息。但是,程晓玲的电影绝不仅仅是艺术的,更是关注现实的,确切地说,她做的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电影。
《海的故事》写了一个命运坎坷的女孩因误用药致残成为聋哑人后对情爱的追求;《喊过岭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坚强地女人在新寡后的情感历程;《清水的故事》包容最多,农村打工一族的家庭矛盾,对留守儿童的伤害,在开发新农村中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透过一个孩子的视点,展示了真实的农村人的生存状态。
农村三部曲凝聚着程晓玲对农村生活深刻地思考,在社会深刻的变化中不变的应该是什么?亲情中的爱与伤害、民俗里的旧习和新风、生命中的宿命与抗争、爱情中的自由和坚守……在她的农村系列电影中,我们看到:改变的是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的眼界越来越宽广,对生存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对情爱的需求更加渴求……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变的是农村人的质朴、厚道,与生俱来的善良;不变的是农村人一诺千金的诚信;不变的是对真爱的执著追求;不变的是千年的孝道……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落后和文明之间、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程晓玲苦苦思索着,从中我们看到:《海的故事》中悲剧性的女主人公小鸥尽管聋哑了,但是并不满足于被安排给所谓的有钱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大胆地追求小裁缝; 我们看到了《喊过岭的故事》传统习俗中萌发出的现代情感,二芹终于被小秋的执著征服;我们也看到《清水的故事》里小三和豆豆通过一架钢琴建立的宝贵的友情,当豆豆平静地接受了父母离异的现实回到村庄寻找小三时,却得知小三死了,观众的眼泪一下子就流淌出来了……程晓玲没有直接地去描述环境污染的危害,没有过多地表达小三在母亲进城打工后的悲苦生活,然而,他内心的孤寂、他对美的渴望都通过偷窥豆豆弹琴表现出来了,他的死也没有正面描述,但却是有力量的,是对污染环境乃至污染孩子心灵的无声的控诉。
抗战三部曲,已经完成了《大劫难》和《岁岁清明》两部,《兰亭》正在拍摄。《大劫难》是生存意识的觉醒,它以残酷的方式揭示了战争的罪恶,其中对人性的复杂性和深刻性的揭示令人对程晓玲作为一个女性编剧刮目相看。《岁岁清明》是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被评价最高、获奖最多的一部。原因是程晓玲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战争对人的伤害。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她极尽所能为我们描述了茶山的美、茶林的美、茶农女孩情窦初开的美和期待,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却让战争毁灭了这一切。她甚至没有一场戏直接表现战争,她笔下的抗日英雄也并不高大,相反,他是那么的瘦弱,然而,他的外表和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最终,他用生命成就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的形象。
程晓玲作品的共同点是都写小人物,都是平民化的视角,切入的角度常常是平凡小事,但她所呈现的主题却是宏大的。在她的抗战系列中,彰显着强大的民族精神,人格的力量,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肖风导演从来不在程晓玲的电影中用大腕演员,他们合作的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非专业演员,甚至是农民演员,却起到了最为真实的效果。
程晓玲称自己为业余编剧,她却连续两年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程晓玲称自己为电影圈外人,但她却拿出了比圈内人还多的执著一头扎进农村,将自己融化在其中。程晓玲看上去是那么平和、安静,但她的内心却涌动着澎湃的激情,她的肩膀并不厚实,但是她却自觉地担当起传播正义的社会责任。她不追逐市场、不追逐名利,她苦苦地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拒绝一切低俗。她热爱艺术、热爱人民、热爱中华千年的文明,即使是不挣钱、即使是暂时没有获得更广泛的市场效益,她依然坚持着,这也成就了她的作品品质,是真正的追求艺术、追求深度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