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释卷地读完《篡明》,心里感觉颇不轻松。这部书名有些像历史小说的人物史传,带给读者的感受是沉甸甸的。透过厚厚的历史积尘,一种耐人咀嚼的沉痛和凝重的激情直逼胸臆。
传主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封燕王,率八百人起事,一直打到南京,夺得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改元永乐,庙号成祖。他的故事,对于喜欢读明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今天,当我们凭临长城遥望京畿时,仿佛依稀听得到大军五出漠北的声声铁蹄,古老的北京城兴衰史上也镶嵌着他的名字。这部史传亦情亦理,亦文亦史,在勾勒出朱棣以藩王篡弑而继大统、诛异心、树铁幕的君王形象的同时,将封建皇朝屡见不鲜的夺祚之争和兵戈遗乱的残酷揭示给今人;在展现一代帝王文治武功的同时,更让人看到了一个成功者内心的极度阴暗。以历史的眼光看,朱棣修《永乐大典》,遣郑和通西洋,营建北京城,五出漠北靖边平叛,不说享圣主令名,亦可称有不世之功。然而在史家记录的皇皇文治、赫赫武德之外,却也不乏孤臣血泪和黎民彻骨的哀痛。
这部史传又是一部富于激情的作品。在作者笔下,对那一具具血肉之躯成为“弃于山野”的骸骨,对取义成仁、抗暴不屈的建文遗臣,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和慨叹。作者以浸满血泪的文字为读者操持出一种感人肺腑、触动心灵的历史境界;尤其是“血祭壬午”一幕,方孝孺谈笑赴死,遗臣妻女忍屈受辱,其惨其烈,读来令人锥心。作者在被迫逊位、不知所终的建文帝朱允炆身上寄托了“仁君之治”的理想。我则更愿把这种描写理解成中国人治史常常热衷使用的一种寄托或反衬笔法。对于君主皇权统治下的黎民来说,“仁君之治”只存在于遥远的传说和想象之中。
《篡明》 杨林 著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