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降,题于山岩水壁、寺庙观宇的作品日渐丰富。欧阳修《集古录》认为,这种题名之习,缘于“好名之风”,这种“寓兴于一时”的“题名”作品,是作者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瞬时构思,一挥而就的即兴创作,往往集诗才、诗情、书法于一体,具有灵光一现的即时特点,大多灵心见性,师心奇绝。但历来对题壁诗词的系统研究缺乏专论。由崔勇等人撰写的《古代题壁诗词丛考》,填补了这一空白,其学术价值与意义是值得肯定的。展读之余,认为该书亮点颇多。
视角独特。中国享有诗国美誉,并且留下了汗牛充栋的相关研究著作,却很少有人对历代题壁诗词作系统性的研究,更没有人对此作品作考证性研究。该书作者开拓了这块园地,披沙拣金,不仅对历代散落于不同典籍中的题壁诗词做了较为系统的整理,而且利用历代相关文献资料对有关作品进行考证,将文学内容与史学考证相结合,做到研究材料翔实、考证有据,视野广阔而又深入扎实。
内容恰当。题壁诗就其产生历史而言,最早当追溯到先秦时期刻题于山石之壁的《石鼓诗》,依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云,屈原的《天问》当时也是题壁之作。但本书没有将这些作品及其他类似之作纳入研究视野,而是定位在魏晋以来那些“瞬时构思,集诗才、诗情、书法于一体”的题壁作品,这就突出了题壁创作之“萃美”特点,集中显示其独特魅力,避免了芜杂不精。
概念准确。厘清了“题壁”诗词的特定内容,即专指题写于天然屏壁与建筑物的作品。至于那些题目当中有“题”字,但无考证材料证明其题写于以上处所者,皆不在研究之内。这不仅帮助读者廓清了题壁诗词的概念,而且同时给“题壁”诗词做了准确定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材料丰赡。全书辑录了唐至清代的题壁诗词约1840余首,涉及作者440余人。分为唐五代时期的题壁、《全唐诗》中的题壁、宋元时期的题壁、明清时期的题壁四个部分,并一一进行梳理与考证;检索唐至清代的相关史料204部,包括本事辑录、历史笔记、日记、笔记小说、诗话及词话等。
启发后学。题壁诗词因其题写处所多在公众视野中,一旦题就,便具有公开发表的性质,故多属于驰才驰隽之作,非鸿才不能为。题壁诗词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作者常“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很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其中不少作品引发了读者的再创作,名篇迭出,历代相传,形成一条诗歌创作的接力长龙,大凡流传于后世之作,皆为珍品。特别是那些刻于山石崖壁之作,饱经自然风雨的冲刷与剥蚀,更多了几分沧桑沉郁之美,对于后代学人极具启发意义。
《古代题壁诗词丛考》
崔勇等 著 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