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但是存款利率还不可以上浮,因此下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工作重点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当前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应该推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理由主要包括:第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完成,金融机构的财务约束和自主经营能力已经加强;第二,“金融脱媒”加快,社会资金游离于银行体系;第三,存款负利率,居民财富被不公平转移;第四,当前存贷款利差较大,商业银行盈利压力不大。
但是,存款利率市场化除了需要竞争性的商业银行主体、市场化的利率、费率定价权限和良好的社会认知程度以外,还需要一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笔者认为,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不宜过快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但是改革进程的推进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一是物价稳定,不至于引起存款利率的大幅上升;二是经济处于上行周期,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信贷增长空间;三是金融市场稳定,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保障。
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利差缩小,需要通过扩大信贷规模保持利润稳定。从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看,存款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管制利率大多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存款利率普遍经历了上升过程,尤其是利率放开处于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时期,存款利率上升更加明显。同时,由于存款利率上升和利差缩小,会刺激商业银行贷款投放,因此各国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信用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信用总量的增速都高于其前后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速。
利率市场化需要平稳的物价水平。在平稳的物价水平下,商业银行的名义利率水平与实际利率相差较小,利率市场化的推出不会引起存贷款利率的大幅波动。但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期,利率市场化改革往往会带来存贷款利率的大幅上升,不仅容易引起商业银行为了吸收存款的不正当竞争和经营风险,而且会对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和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伤害。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通货膨胀尚未得到根本控制,银行存款仍面临“负利率”的状态。在此情况下,当前利率较高的理财产品成为存款实际利率水平的参考指标。目前,商业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利率(以30天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例)普遍在4.4%以上。因此,如果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预计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将上升到4.4%以上。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的状况会促使商业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来提高吸收存款的能力,这将更进一步抬升存款利率水平,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入和利润水平的下降。
利率市场化需要相对宽松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利率和信贷规模是影响商业银行经营利润的两个重要变量,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同样需要一个市场化的信贷规模增长空间,否则就无法通过信贷规模的调整来消化利率波动对经营利润的影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受管理通胀的需要,人民银行对各商业银行实行严格的信贷规模控制管理,一旦推出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利差缩小,在信贷规模总量控制的政策约束下,商业银行的利润将出现下降。而且,在信贷规模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保持一定的利润水平,很可能会提高贷款利率或进军证券等高收益行业,这都不利于当前正常的企业融资需求和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不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
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的金融市场。在稳定的金融市场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融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和自身放贷能力。反之,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整个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商业银行无法进行正常的再融资,也就无法支持一定速度的贷款增长,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受欧美金融危机影响,国内银行股估值偏低,从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受到制约。国内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下,只能保持12%—13%的信贷增长,这不仅不利于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满足居民企业的贷款需求增长,从而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此时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的股价会进一步受到打击,再融资能力和经营发展能力再次受到限制,有可能陷入股价下降和经营发展能力交替下降的困境。(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