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星期四

    学者论坛

    微博改变了什么

    作者:王来华 毕宏音 《光明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7版)
    微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媒体生态。 资料图片

        微博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改变着媒体生态。有关媒介生态方面的研究强调,要把媒介看做一种环境。媒介环境常常是独特的,充斥着语言的使用以及信息流动模式在内的结构符号,受众则借这些符号去感知、思考和适应各类媒体的环境。如报纸提供的是“被阅读”的媒介环境,而电视环境则是“被看和听”的媒介环境。当以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出现之时,它立即营造出一种全新的媒体生态——一个囊括了文字、声音、图像、计算机模式、移动客户端在内的超时空多媒体环境。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系统,已经不仅是“读一张报”和“看一个频道”那样纯粹。表现在:

        一是信息流动模式由单极向多极转化。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路径。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体时代,信息是自上而下的单极传输,民众只是被动的信息接收人。而依靠移动互联技术支持的微博出现后,则彻底改变了传统传输模式,形成了所谓的新闻传播的非中心化和非权力化,在理论上的无限“多对多”传播界面下,实现“社交与新闻之间的整合”。在实际操作中,微博的使用各方都握有选择权而无需经过同意,形成了跨时空的、自由的、真实的、松散的、多重复合的各类链式关注和信息流动。

        二是独立表达方式强化了话语权。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技术和制度是制约公众话语权的两个主要场域。”其中,技术遵循的是“理性”逻辑,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制度进行改写。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微博拥有了随时、随地、随人将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手机)结合,将互联网与无线终端嫁接后发送微视频的“两个撒手锏”。这些变化,使作为“新诉求群体”的不少网民开始渐渐摆脱对传统网站、专业媒体提供信息的依赖,主动出击,发挥自身的影响力。无论是明星微博、意见领袖微博还是那些因机缘而引发“围观”的大量草根微博,其对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以及互动式的海量复制,都承载着事件发现、新闻制作、信息传播,并最终形成对传统网络传播格局乃至整个新闻传播格局的巨大改变。

        微博也在重构舆论传播格局。微博的崛起,直接带来了舆论传播格局的大变化。从舆论生成模式的角度看,是有了更多来自民间的声音。各类网民对微博的使用,因为其疾速、自由交互、低门槛和低成本优势,使得来自这些普通网民的“舆论”常常走在正统渠道信息发现和传播的前面,甚至是最前面。再加上扩散渠道的倍增和传播速度的加快,使之成为了新的和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表达的社会态度,特别是有关民计民生等切身利益问题,需要回到真实世界中加以解决。与以往任何一种网络表达载体相比,微博显示出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最大的社会关注度和舆论浪潮的能力,让更多的民生和民意诉求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微博信息的公开透明,又让利益各方及时跟踪问题的发展动态并加以回应。微博本身的超强社会动员能力整合了多种社会资源,架起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桥梁,最终推动利益矛盾的解决。

        微博在改变了媒体生态和舆论传播格局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微博空间所打造出的数字平台,给人们提供了更加开放、自由、平等的表达环境,丰富了网络语言、表达样式,让人们更积极投身于网络政治和社会交流,于是,那些体现主流价值的道德准则和思想认识在辨析和争论中得到弘扬。微博作为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后的产物,通过信息的移动互联实现了人性表达的全时性、超空间性和迅捷性,使得人们可以最大限度地享受到网络自由所带来的释放快感,也使不少微博客的言论变得真实、坦诚和畅快。在此过程中,人们对科学、技术、人性、社会等方面的价值判断,肯定会发生新的变化,认识会变得更加深入,情感会变得更加丰富,更多地体会人类之间的平等、爱护、沟通和互助。

        不过,判断微博所带来的新变化,还要看到它具有的一些不甚积极甚至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些网民的独立表达和话语权的强化,也同时带来了媒体生态的负面变化。当前实行实名加V的移动互联空间依然拥有大量隐匿者的事实,使得微博平台终究与专业化新闻媒体有着明显区别,特别是由于缺少“把关人”,微博的表达难免良莠不齐,微博的“质量”问题更是备受诟病。一些微博客炮制的假新闻和有意扩散谣言,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微博客的道德、文化以及政治素养问题已经受到广泛关注。进一步深入和冷静地观察会发现,由微博而形成的高度开放的非中心化信息交互的过程和行为,势必会带来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文化习俗以及行为方式的相互撞击,从而造成网民的道德和思想上的迷惑甚至心理上的冲突。对于一些微博客而言,对微博管控的缺少,又可能使这些人的道德感和责任感发生降低的情形,从而增加了网络言论非理性化和网络暴力的存在风险。此外,那种无边界的开放式传播,还会带来色情、虚假、垃圾甚至反社会等信息的超载和无序。

        因此,在微博得到鼓励和支持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对一些微博客道德和素养的担忧。如何在承认微博促进了民众的话语权、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的同时,冷静地发现和纠正“网络江湖”中的种种问题,克服微博中的利益和情绪诉求的非理性和错误选择,尤其是端正道德观和提高道德、文化和政治素养,已经迫在眉睫。在微博大量使用的情况下,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微博时代面临的主要挑战。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