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8日 星期三

    乡村学校少年宫调研行④

    农村娃娃的少年宫该如何办?

    ——来自四川绵阳市乡村学校少年宫的调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9月28日 05版)
    参加电声乐队兴趣小组的孩子们正在校外志愿辅导员的指导下演奏乐曲。 本报记者 殷泓摄

        “农村的娃儿也有了自己的少年宫。”绵阳永兴镇居民曹丽珍谈起开在家门口的乡村少年宫赞不绝口。

        曹丽珍的儿子今年7岁,在绵阳高新区兴业路小学读二年级,她和丈夫都在外面打工,经常要加班,不能随时照顾孩子。“孩子放了学,我们大人又不在家,就特别担心他会不会上网成瘾,担心他在外面玩儿是否安全。送到城区的少年宫,不只学费贵,接送也不方便。现在好了,孩子就在家门口的少年宫里学书法,和同学们一起表演英语话剧,不仅学到了东西,性格也比以前活泼开朗了。”

        在绵阳,和曹丽珍有同样感受的农村学生家长还有不少,这得益于近年来绵阳市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的成果。

        有学校的地方就有乡村少年宫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同等的成长机会,是绵阳市发展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初衷。近年来,绵阳市先后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583所、城市学校少年宫143所,实现了辖区内726所中小学校少年宫建设全覆盖。也就是说,在绵阳,无论城乡,有学校的地方就有少年宫。

        与城区少年宫相比,乡村学校少年宫的需求量更大。“以前每逢寒暑假,很多孩子不是成群地上街玩儿,就是在家看电视、上网。现在,乡村少年宫开办了,无论是寒暑假、节假日,还是放学后,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好去处。”永兴镇乡村少年宫校长汤智刚说。

        目前,绵阳全市共有60余万名中小学生参与了乡村少年宫的活动,每周人均参与3次,活动时间约5小时。

        “这叫宣纸,是专门用于书法写作的纸。你们摸一摸是不是跟平常见到的纸不一样呢?”9月6日下午少年宫活动一开始,石马镇乡村少年宫的蒋天斌老师就向孩子们介绍起了文房四宝。

        “今天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活动课。这学期报名参加书法小组的很多都是一、二年级的新学员,所以第一次活动就以讲解书法知识开始,先打好基础。”蒋老师告诉记者。

        石马镇乡村少年宫是绵阳市首批评选的“十佳乡村学校少年宫”之一。少年宫依托绵阳市游仙区石马镇中心小学而建,有专门的活动场地和楼房,与教学楼分开。“这样孩子能更好地感觉到这是课外活动,心情也能更放松、更愉快。”校长康达强说。

        但在绵阳,像石马镇中心小学这样有能力单独开辟场所的学校毕竟是少数。70%的学校还是学校与少年宫交替使用,即“一校两用、一室两用、一桌两用”,正课时间用于教学,课余时间和节假日用于开展活动。

        因地制宜开设特色项目

        汶川地震后,通过灾后重建,最漂亮最坚固的建筑就是校舍,最现代化最一流的设备也在学校。因此,在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过程中,这一有利资源被充分运用。游仙镇乡村少年宫依托的便是灾后重建的新建学校——游仙慈济实验中学。4层楼高的灰色主体建筑,具有明显的古代书院风格,朴素、大方;4米多宽的走廊,让孩子们下雨时也有宽阔的活动空间。校长张鲲说,这跟过去比改善了很多,他特别高兴。

        如今,条件好了,游仙慈济实验中学也开始加快乡村少年宫的建设。针对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现状,学校在项目开设上采用大众活动项目和特色活动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开设了健身、跳绳、课外阅读三个大众活动项目,跆拳道、射箭、唢呐、科技创新、经典诵读等十几个特色项目,共有学员2371人。

        记者到达游仙镇乡村少年宫时,正好赶上周二下午放学后的活动时间。

        学校操场上,中华经典诵读小组的同学们正在排演《木兰辞》。100名学生整齐地朗诵着《木兰辞》,同时还加入了一些舞蹈元素。领舞的康瑞来自游仙镇最偏远的村子金竹村,但她假期里也不顾路途遥远,坚持到学校参加小组活动,一次也没落下过。在今年举行的绵阳市经典诵读比赛中,这里的孩子们表演的《木兰辞》获得了最高分。

        在川剧活动室里,来自绵阳川剧团的演员文琦彩正在教孩子们唱戏歌;“来,我们一起再唱一遍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好不好?”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川剧爱好者,我从小就开始学。现在学校有了活动课,能更专业、系统地学习,真是太好了,我爸妈也很支持。”上三年级的李晓梅已经是这个班里最“老”的学员了,其他学员大部分都是二年级的学生。

        而在涪城区吴家镇乡村少年宫,上三年级的杨代金正在兴致勃勃地打着陀螺。“乡村少年宫必然是乡村的。我们立足本土实际,让那些有着乡土气息的传统项目,在这里得到弘扬和发展。曾经是父母记忆中的抓石子、滚铁环、打陀螺、跳格格、跳皮筋等游戏,如今又在少年宫的挖掘下走向了孩子们。”校长杨聪伟告诉记者。

        长期运转还需政策和经费保障

        陶艺兴趣小组是石马镇乡村学校少年宫的优势项目。尽管开设时间才一年多,但因为兴趣浓厚,学生们的手艺进步飞速。这两天,学校选送了一批学生作品去参加市里的手工艺评选比赛。

        “以前老师仅仅满足于教材上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通过开展少年宫的活动,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老师也不断主动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康达强校长说,学校上学期专门派两位辅导老师到成都学陶艺,培训的费用都是学校出的。

        但这同时也带出了一个问题。“每个少年宫开设的项目都有十几个,很多都是靠本校的老师在教。这些老师毕竟不是专业的,水平有限,自身技艺也需要不断提高。如果老师的培训费用完全由学校来承担,负担有点重。少年宫要长期发展下去,实现良性发展,老师的培训就是很现实的问题。”康达强校长说。据记者了解,尽管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每年给每个乡村学校少年宫5万元,其中包括培训经费,但却明确规定只能用于培训少年宫的管理人员,对于老师的培训不在这笔费用开支之列。

        “孩子们天性好动,器材和设施损耗较大,需要定期更换。此外,活动项目中如国画、书法小组的纸墨笔砚等都是消耗品,随着需要更换老化设备的项目越来越多,开支必定越来越大。”绵阳市教体局副局长卢贵全说。

        “如果仅仅从当地财政和学校自身两个方面来维持长期发展,还显不够,希望能有专门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另外,聘请的校外辅导员、‘五老’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至少得给一些交通、餐费、住宿等补助。”卢贵全建议。

        “拿我们学校开展的现代射箭活动小组来说,一把弓就要1万元,现在有10把弓,投入了10多万元。但报名参加这个活动小组的同学非常多,因为这些农村的孩子以前连见都没见过这样的体育器材。弓不够多,就分成20多个小组轮流活动。摸不着弓的就先练模型、练皮筋。”负责慈济实验中学德育工作的校团委书记杨娟老师对记者说。

        杨娟介绍说,少年宫的活动是公益性活动,不向学生收一分钱。“我们始终坚持免费向所有学生开放,但只有支出没有经费来源,很难长期良性运转下去。”她有点担心。

        “农村家长与城市家长的心是一样的,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乡村学校少年宫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弥补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不足。要把这样一件实事好事长期坚持做下去,就必须有相应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乡村少年宫才能保持动力与活力。”张鲲校长的话,代表着一线工作者的心愿。

        本报记者 殷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