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5日 星期四

    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回应质疑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8月25日 02版)
    有观点认为,在茅盾文学奖评奖中,网络文学遭遇了不平等待遇。专家指出,网络文学“空欢喜”,主要是因为其与茅盾文学奖所注重的语言富美感、思想有深度、贴近现实的担当精神等有较大差距。
    CFP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已尘埃落定,但质疑之声依然不断,成为近期一个社会性热点。对参评作品行使“裁决权”的评委们,是如何看待这些质疑的?

        本报特别邀请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河南文学院院长何弘、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欧阳友权、江西省文联副主席赖大仁、广西《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等评委,对舆论重要关切进行回应。

        《你在高原》读完了没有?

        质疑——

        39卷,10本,450万字……《你在高原》因容量庞大而著称,并且被推举到本届茅盾文学奖的“榜首”位置。在有限的时间里,评委们怎么可能读完这么个“大部头”?

        回应——

        雷达:《你在高原》10本我是有详有略地读完了,我觉得掌握了其基本精神和艺术品质。我曾经以“大地之书”、“自然之书”来评价它。

        何弘:尽管不是每一卷都读得特别仔细,但我基本读完了。这样的质疑属于“胡同逮猪两头堵”,缺乏学术含量。如果这部作品没有获奖,引发的争议也会不少。质疑者会说,对于这样一部容量巨大的作品,你是否有时间读完,如果没读完,你凭什么来否定它。

        严肃的质疑应该是在读完作品,或者读一部分后,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和不能获奖的理由。

        对有充分阅读经验的评论家、作家来说,读过作品的一部分之后,就可以对作品的品质有个大致的判断,把作品读完,更多的是验证作品到后面会不会松下来,结构上会不会存在缺陷等。

        欧阳友权:即使有的评委没有读完这部作品,但有经验的阅读者只要细读一大部分,对作品的语言、情感、细节、节奏、故事框架、表意方式等就会心中有数,不会影响对作品价值的总体判断。我欣赏《你在高原》那种揭示人生苦痛的凝重的叙事方式,其所展示的家族史、生命史、心灵史背后的信仰追寻和灵魂叩问,让人不忍卒读却又欲罢不能。

        赖大仁:篇幅长短、容量大小都不能成为作品是否获奖的理由,关键是看文学品质。从整体上说,《你在高原》将家族历史、社会变迁史以及个人的历史与命运交织在一起叙写,复杂而沉重。其中贯注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的正当性与正义性的叩问,对复杂人性的洞悉,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深度。小说叙事从容而张弛有度,文学语言简洁淳朴,整体文学品质是称得上优秀的。

        网络文学为何中途“夭折”?

        质疑——

        本届茅盾文学奖首度吸纳网络文学作品参与评选,但这些作品都没有走得更远。面对网络文学庞大的读者群,茅盾文学奖是否过于“阳春白雪”了?

        回应——

        赖大仁:当今网络文学在数量上占据比较大的比重,但艺术水平与传统文学形态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次参评的网络文学作品只有几部,数量上只是一个小零头,从优选的概率上讲可能性就比较小。

        另外,网络文学作品的长处是故事性、可读性强,作为小说艺术的精致性则不足,文学品质欠缺。而目前茅盾文学奖还是偏重艺术性和经典性的,所以网络文学在这样的阵营中比拼显然不占优势。

        雷达:这几部作品不足以代表网络文学的创作实绩,评奖规则要求参评作品必须转化为纸质书,部分地限制了阅读和交流。另外,网络文学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区别到底在哪里,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界定。这个问题不清楚,网络文学的评判很难掌握。

        欧阳友权:茅盾文学奖还是属于纯文学的“精英奖”,网络文学的长处在市场、在大众、在草根的认同和广泛参与,它们之间的评价标准有所不同。今天的网络文学在“量”上已经占据了文坛的大半壁江山,但在“质”上还无法与传统文学抗衡。文学性的匮乏、承担感的缺失和对市场的过度迎合,是网络文学创作需要克服的“短板”。

        何弘: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由于写作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的不同,在作品的审美倾向、欣赏趣味、心理诉求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其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何况,在目前情况下,网络文学的传播方式、题材选择、叙事方式都与传统文学大相径庭,其瑰丽的氛围、奇特的想象等都可圈可点,但与茅盾文学奖所注重的语言富美感、结构要完整、叙事有特点、思想有深度以及贴近现实的担当精神等有较大差距。这就好比古体诗与新诗,不能说哪种形式更好,但评判标准差别较大,如果分开评奖,可能更有利于展现各自的精彩。

        但我坚信,网络小说一定会成为未来小说的主流,会有经典的作品产生。

        实名制能否确保公平公正?

        质疑——

        本届茅盾文学奖推行实名制投票和评委投票情况公布制、大评委制、初终评一贯制、评委名单和评选日期提前公布、各轮评选结果即时公布等制度,这些制度设计能否确保评奖的公平和公正?

        回应——

        欧阳友权:采取投票的实名制并向社会公布,并不是最好的方式,但目前这样做是必要的,能约束评委慎用手中的笔,秉持文学良知和社会道义来作出判断。

        张燕玲:部分评委和入围作家确实很熟,但实名制的评奖方式,让评委必须在朋友和文学之间作出选择,最终文学的意义被放在第一位,让文学回到文学本身。

        何弘:实名投票情况下,绝大多数评委都会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道德声誉,从而作出相对公正的选择。

        大评委制可以实现更广泛的代表性,充分降低评委个人特殊的欣赏趣味对最终结果的影响。不过评委人数较多,如何保证对作品讨论的充分性,使每个评委的意见都能传达给全体评委,使评委对作品有更全面的认识,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雷达:总的感觉,这次评奖的程序既严密又紧张。这些制度改革消解和稀释了某些不公正因素,增强了评奖的公信力。不过,公布实名制投票情况的时机还可以更合理、更严谨、更科学一些。

        赖大仁:有声音认为在评奖过程中每轮投票结果及时公布,会引起社会公众议论和当事人的反应,有可能对下轮的评选造成干扰,如果改为整个评奖过程完成后再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效果也许会更好一些。我认为这个意见有一定道理,需要对各种做法的利弊再做些分析论证,进一步加以改进与完善。

        评判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质疑——

        本届茅盾文学奖实行“大评委制”,共有61位评委参与投票,他们有怎样的评判标准?能统一起来吗?

        回应——

        赖大仁:在领会评奖条例精神的基础上,我主要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作品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既然以茅盾先生名字命名,就理应体现他所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体现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思,对时代变革的认识把握,对民生及人生命运的关注与关怀,力求介入现实、影响生活、温暖人心。

        二是文学创新与超越的品质。比如在题材领域开拓、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典型人物形象创造、小说叙事与结构方式、小说文体与语言风格等,哪怕在某一个方面,如果有些新的探索,就值得给予更多关注和肯定。

        三是在作品的文学品质和艺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适当考虑作家以往的创作成就和影响力。如果一批作品的水平相当,适当考虑作家创作成就和影响力因素,可能更容易得到文学界和社会的认可。

        雷达:看作品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看作品所表达的人性深度,看文本的创新程度。如果可能的话,把作品放到中国甚至世界文学的范围中比较一下。

        欧阳友权:我个人注重作品阅读时的感觉,如语言、情境、细节,然后是故事结构和人物刻画。读起来要能抓人,读完后还要有让人思考的东西,文字背后要有张力、有蕴含、有余味,而不仅仅是讲故事。

        张燕玲:既要看作品的精神重量,也要看其艺术独创力。还要把作品拉远距离,我不欣赏只是一时热闹的作品,而是要有艺术的沉淀。

        何弘:一是看这部作品对时代经验的表达有无贡献。这种经验的表达要有独特性,应该是以前作品所不曾表达过的,或不曾表达得如此准确深入的。

        二是对长篇小说的叙事艺术有无贡献。长篇小说作为叙事艺术,它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形式不断完美的过程,是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三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长篇小说要让阅读者体会到语言的魅力,使阅读本身成为享受。

        (本报记者 王国平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