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性史诗剧《中国1921》,称得上是一部精彩还原历史且创新了革命历史想象的主旋律作品。
《中国1921》在再现伟人的青春奋斗史时令观众看到的是新的和美的革命历史想象,这种创新的革命历史想象的意义在于:要对历史和现实表示出双重的尊重。它不是戏说和消费红色历史,也不满足于还原与开掘历史,它的开掘与还原更注重对应当下历史转折中的价值诉求和今天执政党的合法性依据,所以被观众称为一部极具亲和力的剧作。
《中国1921》剧情从1918年8月毛泽东和新民学会26位青年学子溯湘江北上,切入“后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这段历史从国史上讲是最为“内忧外患”的一段。一战结束后的中国,以战胜国姿态凯旋,本以为可以扬眉吐气,但此时的中国时局依然是一盘散沙。徐世昌狡诈,段祺瑞以扩充军队为目的进而卖国,南北军阀各怀鬼胎,而列强更是伺机而动。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陷入困境,这一切让人深深明白:这是一个烂摊子,唯有革新才能救中国。一群年轻的仁人志士四处奔走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亡图存运动。此时的中国,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鲁迅以及邵飘萍等,他们成为了这个时代思想的中流砥柱,生在这个时代的毛泽东,尽情地吸收着新的时代思潮。《中国1921》以此为3条线索展开叙事,完整地展现了1918年到1921年的中国故事。
《中国1921》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群像,而尤以毛泽东形象最为成功。这种成功在于两个方面:事件作为和人格魅力,二者又是交融互动的。一方面据于史实,表现了过去鲜为人知或没有表现过的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如筹款送先进学子赴法留学;在湖南与北京两地展开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创办《湘江评沦》并使之声震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等“事件作为”。这些都带给观众对毛泽东的历史的新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人格魅力。如他从不畏惧困难,面对握有重兵的军阀张敬尧、谭延闓,他不避斧钺发动驱张、反对军阀专制;他思想敏锐又才华横溢,几乎是一个人创办了震古烁今的《湘江评论》,既是主笔又兼印刷发行;他不慕虚名,保持着农家子弟的质朴;他敬师爱友,不论是对李大钊,陈独秀还是杨昌济都执弟子之礼,在同乡同学们中间他是领头人;他深爱着杨开慧,迟迟不答应开慧是因为怕将来做一个职业革命家不能保护她……而最主要的品格还在于他“心怀天下”的鸿鹄之志。从剧一开始他送同学们赴法寻找救国真理,因资费不够他决定留在中国,到最后毁家纾难,回韶山冲散尽家产,带领两个弟弟,一个堂妹和杨开慧彻底告别九泉之下的爹娘,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征途。青年毛泽东身上就显露出高情远志、中流击楫的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领袖潜质。
这种新的和美的革命历史想象在剧中另一个人物杨开慧身上也表现得十分充分。初恋和婚姻常常是人物人性化抒写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开慧属于那种“湘女多情”,但更主要的是她与毛泽东有着一致的思想倾向。她在女校带头剪短发并把剪下的一绺头发寄给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她大胆追求毛泽东。雨中,杨开慧问毛泽东:“你为什么躲避我?” “你怕连累我!”但随即杨开慧冲毛泽东说:“我们结婚吧,我给你生孩子,下雨不怕,打雷不怕,杀头不怕”“我知道你心里装的是天下,可我心里装的是你!”此时两位年轻人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一首真正的爱情凯歌。开慧结婚不做“俗人之举”,走着来到毛泽东住处,六块大洋办了一桌酒席。新婚之夜对丈夫说:“我不需要你给我什么东西,我来这世上是来帮你的。”柔女的情调和烈女的情怀融为一体,这是杨开慧形象刻划的最为成功之处。一个感人至深的崭新的杨开慧形象鲜明地在荧屏上站立起来。并其后与毛泽东双双印证了诺言:一个担当了天下大任,一个为毛泽东献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中国1921》创新的革命历史想象不仅明晰地表现在毛泽东、杨开慧形象塑造上,也包含在中国共产党创立时的一批年轻人的生动刻画上。(作者为《文艺报》原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