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白华》没有像一般主旋律影片那样着力刻画革命者的丰功伟绩与英雄事迹,而是以淡雅抒情的笔调,娓娓道来瞿秋白和杨之华的相识、相知、相守与永别,影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忧伤之中,对革命志士的缅怀深情、浪漫而唯美。
影片中的秋白博学、平和、纯净而才华横溢,他或许不是天然的斗士,面对敌人的残酷和冷血,他也会害怕,也会彷徨,也会质疑自己的力量。落日中的外白渡桥上,他向之华诉说心声,革命是要流血的,一个又一个革命同志倒下,看着自己的学生牺牲,他自责,不知道带领学生们冒着生命危险革命是对还是错!而当之华问他为什么明知道生命随时受到威胁还要参加革命,他说:“为了给自己一个在这个不堪社会活下去的理由,为了实践自己希望国家好起来的愿望,还想让短暂的一生有些意义!”没有高喊口号,没有高唱颂歌,短短的几句平实话语将革命者的无畏和不悔述尽,这一刻的秋白,儒雅气质下的浩浩之气流露无遗,一位先驱革命者的真挚、大无畏精神感人肺腑,而白色恐怖下的他和温婉贤淑的之华之间灿若夏花的恋曲更是将他们共同的革命人生点缀的无垠璀璨。
影片的结构独具匠心,前半段采用之华的主观视角,托举出一位积极追求革命,勇敢追求爱情的独立新女性形象,之华的独白纯真洗练,见到瞿秋白时“无端地兴奋、无端地紧张”将她内心情感的波澜恰当地表现出来。落日渡桥上两人的我与“他”之间的倾诉和表白既充满激情又隐忍委婉。影片的后半段转变为秋白的视角,被捕、写《多余的话》等情节都以倒叙和闪回的方式加以表现,同时穿插这对革命夫妇十年间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交流,以最浓缩的笔触和细节塑造出瞿秋白这个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但又坚强不屈的革命者形象。瞿秋白对杨之华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与他们的革命人生联系在一起,而让他们轰动一时的爱情佳话更加富于传奇色彩。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链接:瞿秋白和杨之华相识于上海大学,瞿秋白时任社会学系主任,杨之华是他的学生,在蔡和森、向警予等革命者带动下参加党的活动,瞿秋白的博学与才华日渐吸引杨之华,而她和丈夫沈剑龙则因志趣不同、日益疏远。瞿秋白妻子病逝后,杨之华和丈夫平和分手,三人的谈判和声明在当时十分轰动。瞿杨二人结为革命伴侣,此后十年中,从上海到武汉,从国内到莫斯科,都留下了他们携手走过的足迹,直到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被捕、慷慨就义,时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