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关注青年成长为己任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这是继《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著名学报之后,进入教育部名刊工程的第31家学报。
面对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全国几千家高校学报面临着重大抉择。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究竟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如今学报面临的改革,给办刊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报不仅要推动体制内部改革,还要推动报刊业的改革,向着集团化、国际化和数字化发展。科学发展会越来越分化,同时又越来越综合,跨学科研究将成为学报办刊的一种趋势。”教育部社政司司长徐维成说。
据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理事会理事长武京闽介绍,近几年,全国学报努力做了不同形式的探索,有的办刊的方向是向着综合化努力;有的是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比如《中国青年学院学报》是以“要成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为目标,将国内国际青少年的问题研究作为主要内容。
武京闽说,在管理体制上,走在全国学报前列的有《浙江大学学报》。几年前,这家学报并到浙江大学出版社后,在管理方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于是,《浙江大学学报》抓住时机,参与了数字化改革、推出了学报的网刊、双向匿名审稿制、远程投稿平台、手机报和微博等,如今他们的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据《清华大学学报》主编仲伟民介绍,从去年开始,在教育部社政司主持下,有17家进入名刊工程的学报,联合起来以网络版的形式,将综合性学报分为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等电子版式学报,打造出十种专业电子期刊,如今网上点击量和下载量都非常高。
“办好学术期刊的因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定位准确;二是领导支持;三是团队的努力;四是影响力的提升。”《新华文摘》原总编张耀铭说:“学报应该透过内容,刊发出境界和情怀,由此产生学术公信力和影响力。”他说,学报努力抓住契机,要向办好一份刊物、打造一张名片、创造一种文化和引领一个时代这个高度去努力。
“学术期刊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类:启迪思想、研究学问和传播知识。传播知识只是最基本的要求,真正要达到启迪思想的层次,高校学报还任重道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焕章说。
本报记者 计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