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美国《时代》周刊预测下一个10年的“十大理想”,其中有一条是“电视拯救世界”,判断电视仍然是我们身边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但实际上现在不仅电视台之间竞争很激烈,而且电视台还受到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挑战,安徽广播电视台如何能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张苏洲:2006年以来,安徽广电经营创收实现高速稳定增长,持续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幅。2010年安徽广播电视台广告创收超过22亿元,安徽卫视单频道超过15亿元。安徽卫视现已实现全国地级以上城市100%、县以上城市95%覆盖,并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落地入网,覆盖人口突破10亿,位居省级卫视第一。
安徽台实现快速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我们目标明确,坚决有力地实施了“品牌、人才、赶超”三大战略。二是我们的团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三是在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和激励手段上的探索从未止步,这是我们事业科学发展的保障。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电视剧和自办节目创新,双腿快跑、双轮驱动,寻求突破。
记者:在第一个“自办节目”的“轮”上是如何创新的?
张苏洲:当前,电视媒体发展的关键是节目、栏目的创新,竞争的核心是品牌化建设,这是立台之本。我们把加强节目研发创新作为媒体品牌化发展的根本措施,专门成立了节目研发部门,认真研究受众需求变化,准确把握频道频率定位。目前已形成时政新闻、民生新闻、新闻故事、新闻评论等多类型、多样化的新闻节目体系,卫视频道、经视频道、公共频道定位鲜明、各有侧重,相互联动,互为补充,构成了立体化、多向度的大新闻格局,整体新闻宣传做到了领导关注、观众满意、业内认可。
安徽电视台民生新闻《第一时间》于2003年7月创办,在地面频道播出,连续多年在合肥地区的绝对收视率和市场份额双列第一,也是全国业内公认的新闻节目品牌。2008年新创的民生栏目《帮女郎 帮你忙》在经济生活频道开播,专注“热线帮忙”,内容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从内容定位、演播方式、整合包装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给安徽本土电视荧屏带来了崭新的运营理念,实现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双丰收”。
记者:在第二个“电视剧”的“轮”上又是如何创新的?
张苏洲:我们电视剧工作坚持“剧行天下,爱传万家”的卫视特色定位,打造独播品牌,安徽卫视实现电视剧80%独播。
遵循“大剧独播,长剧定制,热剧有我”的竞争策略,安徽台总编室专门成立了编排企划部,从整体上规划协调全台各频道的节目资源尤其是电视剧的编排,以实现整体效益的最优化。在安徽卫视节目编排企划方面,对黄金档播出的重点剧,要在抽样观众、专业人员和地面播出收视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专业评估报告和编排推介方案,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对于同类型电视剧,以主题为牵引,进行类型化组合,形成集束式的收视冲击,综合节目播出时机、时段、平台、竞争对手、收视主力人群等因素,做到胸有成竹,科学编排。
安徽电视台还发掘安徽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人资源,推出代表徽文化的电视剧精品力作,自主研发了反映徽商的历史剧《新安家族》,积极策划推出著名作家鲁彦周的最后作品《梨花似雪》的同名电视剧……
记者:不管是自制节目还是电视剧,“两轮”其实最后都要靠人才去落实,安徽广电在人才建设方面有何创新之举?
张苏洲:人才是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安徽广电最大的财富就是这支专业化的、有着职业理想和事业激情的人才队伍。
对人才要严格管理,同时,该使用的时候要大胆使用。提拔就是表扬,2007年以来,安徽广电通过民主推荐,选拔一大批年轻、有学识的人才充实到各级领导岗位上。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位置。
在频道群建设上,安徽电视台实行了频道制的改革。2007年初,首次进行频道制试点,改造公共频道。由一名副台长兼任公共频道总监,采用全员聘用制,制片人竞争上岗,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退。随之而来的,公共频道几乎换了一个“面孔”,焕然一新。不仅在短短的一年里赢得了口碑,而且第一年就从原来的百万元创收大幅上升至1000万元。
最后,通过机制改革来激发活力,用制度来管理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近年来,安徽广电通过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与学习培训体系,激发了员工积极性,使优秀人才辈出,也因此,新闻、娱乐等多档自办栏目相继开花结果,形成了优质节目阵线,与电视剧战略形成良性互补。(本报记者 张玉玲 李陈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