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9日 星期五

    热科院院长 王庆煌

    “泥腿子”是热科院几代人的写照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9日   05 版)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是在上世纪50年代,从广州搬迁到生产第一线海南的。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作为战略资源的橡胶极度匮乏,国家决定发展自己的橡胶产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重视橡胶和热带农业的发展,多次亲临视察。

        建国初期,我国的热带农业科技及产业一片空白,比如橡胶,解放初期仅是零星种植,经过几代热科院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创业,我们打破了国外专家北纬15度以北不能种植橡胶的论断,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产胶大国,单产不断提高,产品加工纵深发展,成为热区支柱型产业。几十年来,我国在橡胶、热带水果、热带经济等领域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内的近40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和800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今天,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有14个专业科研机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放实验室等50多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和2个博士后工作站,3000多名科技人员。

        这些成绩是热科院几代人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的结果,他们中有的是国内顶尖学校毕业,放弃大城市优厚的生活,投身祖国橡胶事业的老一辈知识分子,有的是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持回国的学子。他们响应党和国家到生产一线去、到农村去的号召,一辈子默默坚守在离小县城还有12公里的研究院,不畏艰难困苦,勇攀科学高峰。

        全国热区有9个省,有1.8亿农业人口,其中有1.3亿农业人口是以从事热作业为主,60%的收入靠热作业。在这里,服务“三农”任重道远。我们热科院人一直牢记使命,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热区的大地上。光明日报驻海南记者站魏月蘅站长,深入科研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不计较生活条件的简陋,连续奋战,推出了一系列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可以说,“泥腿子”精神也是几代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人生动的写照,我个人,只是3000多热带农业科技事业中的一分子,只是在传承老一代的事业中做了一点事情。

        我1984年到海南,当时年纪还比较小,从事香草兰研究,这也是我国科技领域一个空白,当时为了突破人工授粉和加工的难题,把被子抱到实验室,在世界上首先解决了向香草兰人工授粉问题,并研发出咖啡、橡胶、可可等特色系列产品50多个品种,带动热区农民参与热带植物的种植和加工、销售,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2亿元,创造的社会效益近30亿元。1995年,我被任命为香饮所所长,当时条件困难,职工只能领到80%的工资,一年的课题研究经费也只有4-5万元,我带领所里的职工集思广益,发挥科技优势,首创“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在发展过程中,1995-1997年三年的时间,所长和全体职工一起挖土、搞绿化,促进了产业科研和领域相结合,使得科技所的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从此依托香饮所建立了新的热带植物所。从1997年创立到现在,共接待国内外参观者1300多万人次,实现利税1亿多元,新增社会效益40多亿元。

        2004年,我担任热科院院长,确定了立足海南、服务全国热区、走向世界热区的发展思路。2007年,组建了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攻关热带植物产品的加工,取得了两项国家奖,组建了一支优秀的科技人员组成的“三农”服务队伍,手把手指导农民实用技术。

        在海南27年,我的简历非常简单,就是一个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家人在深圳给我联系了比较好的工作,我没有去。1995年我父亲过世,2005年我母亲过世,我都因为工作的关系,没能回去,是我终生的遗憾。但既然选择了为农服务的事业,我自己始终无怨无悔,做了我们这一代农业科技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实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价值,我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

        (本报记者 李玉兰、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