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29日 星期五

    “融合到大海就会波涛汹涌”

    ——“泥腿子”团队与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见面交流记

    《 光明日报 》( 2011年04月29日   05 版)

        “我是一滴水,融合到大海就会波涛汹涌、绵延不绝,但如果滴在沙滩上,几秒钟就晒没有了。”在4月28日本报举行的“泥腿子”团队与大学生见面交流会上,王庆煌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作出这样的比喻。

        一个人要把自己的价值放在什么地方体现,为何能够下定决心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如何在艰苦的科研中突破瓶颈制约,如何处理事业和家庭、爱情的关系……交流会上,首都高校青年学子与“泥腿子”团队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这个团队中,有扎根农村27年的领头人王庆煌,有为农业科技奉献毕生精力的咖啡专家张藉香,有跟木薯打了一辈子交道、跟农民亲如一家的专家李开绵,有不计个人收入得失,放弃美国优厚工作条件,扎根海南的专家彭明,有为了橡胶研究而晒得皮肤黝黑的专家黄华孙,有青年黎药专家戴好富……在记者眼中,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滴水”,都把自己的激情融入热带农业科技研究的汪洋大海,攻坚克难,无怨无悔。采访“泥腿子”团队的光明日报海南记者站站长魏月蘅称,他们是“当代最可爱的人”,是“只在酿蜜、不图回报的蜜蜂”。

        交流会上,专家们用自己的人生历程为青年学子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的亲身体会情真意切,启迪思想,催人奋进,在释疑解惑中,科学家们为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理想课。

        人生的价值要在什么地方体现

        “能够把自己学的东西,把自己做的工作,真正地和事业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那时不一定想到要做专家,但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自己学的东西和事业、和‘三农’结合起来,既然学农,又来自农村,就要有这样一种精神。”——王庆煌  

        “我很想知道,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王院长和您的团队是下定了怎样的决心才选择扎根基层的?”中国农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学生孙国权的提问,勾起了王庆煌院长对人生选择的记忆。

        “在我的信念中,一个人住再大的房子,也只能睡一个床,买那么多东西,也只能吃一碗米饭。但如果能通过你的科研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你的成果转化让农民、让产业不断发展,你就有了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自豪感,这是一个原动力。”王庆煌谈道:“那时还有一个理念,党培养了我们知识分子,我们要怎么去报效国家?这不是一句空话,是真正有这样的理念,能够把自己学的东西,把自己做的东西,真正地和事业结合起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虽然那时不一定想到要做专家,但发自内心地想,要把自己学的东西和事业、和“三农”结合起来,既然学农,又来自农村,就有这样一种精神。”正是在这样朴素而真实的信念支撑下,王庆煌才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好农民,变成了一个真正服务农民的“泥腿子”。

        科研中如何冲破困难重围

        “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事在人为,只要你愿意去做,只要你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张藉香  

        交流会上,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2010级本科生孟瑶提出了有关冲破科研瓶颈的问题:“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瓶颈和创新方面的问题,因为做科研也是比较艰辛的,请问各位老师,你们是怎样突破这种困难的?”

        “在座的年轻同志,如果你们刚从学校毕业,离开大城市,到比较落后的农村,肯定会有一个思想斗争的过程。”张藉香研究员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她循循善诱地讲述着自己对科研的感悟:“我做了几十年科研工作,我认为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事在人为,只要你愿意去做,你就一定能做好。”

        “那么你们是如何专注于科学研究,如何自我调节,让科学研究不枯燥、不乏味的?”孟瑶同学追问。

        “做科学研究,一是要有兴趣,二是要有持续性,要坚持。要有目标,有坚持性,特别是生命科学,有些东西是可以见到的,有些东西是见不到的,有些东西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出成果的。”彭明研究员说。

        “在座的同学,将来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也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觉得这并不可怕。在现在的情况下,高科技各个地方都有,我们以前都用那些很土的科研办法。比如观察咖啡开花,都是半夜,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去咖啡园,走很远的路,那时候也没有怕野兽、怕坏人这些想法,就是为了专注解决咖啡到底什么时候开花这个问题。” 张藉香补充道。

        如何让“一滴水”精神成为团队力量

        “个人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更多的是把个人的理念能够融合到事业的整个发展之中,就像大海的一滴水和千千万万的一滴水融合,就会成为坚不可摧的永恒力量。”——王庆煌 

        “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是比较好发扬的,但是作为一个团队,能发扬英雄主义精神是很难的。我想问的是,这个团队是如何让献身科学的精神融入整个团队,成为激励所有人的力量的?”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张鹏飞问道。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取得的一些成绩,是在广大科技人员努力、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成绩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而是大家的。”张藉香说。

        “从团队的层面来说,首先要用事业来凝聚大家的精神。其次,在这个过程中,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去发挥他的作用,体现他的价值。在热科院,有27个学科和相关领域,我们不是单独进行研究,各层面的专家都能够围绕‘热’这样一个统一目标,在不同的层面上去实现自我价值。”王庆煌这样阐释团队的力量。

        王庆煌说,热科院的第一代科技工作者创造了“泥腿子”精神,我们只不过传承了这种精神,这样一种符号,用志同道合的理念来凝聚这个队伍。

        怎样才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辈子搞木薯,我总是说不出理由,只有对木薯真诚的爱。”——李开绵 

        “专家们都提到,在科研工作中曾经努力帮助农民创造效益,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发现农民的需求和市场的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杨默问道。

        “首先,服务‘三农’,让农民致富,要有技术,而且要有实用技术。给农民培训时,要把最深奥的技术变成最简单、最通俗的,他一听就能够听得明白,一学就能会的实用技术。专家要亲自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农民,让技术走进千万家。”王庆煌详细解答。

        这引起了几位专家的共鸣。“前几年,我把海南的山地都跑遍了,进行调查,当时也没什么经费,我就跟其他同志说,谁下乡就告诉我,我搭他们的车走,这样慢慢地就做起来了。”回忆起调查初期积累的艰辛,黎药专家戴好富如是说。

        木薯是海南重要的农作物,是农民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作为农业科学家,作为农民的智囊,木薯专家李开绵俯下身子做木薯研究,为广大群众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木薯的研究到现在,是三代人的积累,我也只是其中的一滴水。当你看到研究的品种在大地里慢慢地长着,就像看到自己的小孩一天天长大一样。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辈子搞木薯,我总是说不出理由,只有对木薯真诚的爱。”李开绵动情地说。其实,几十年前李开绵刚考上农学院的时候,非常懊恼,曾经在上衣兜别一支钢笔,“顺便”盖掉校徽上的“农”字。那时他没有想到,自己毕业后会一头扎进木薯研究中……

        听了这些朴素而真挚的话语,与会所有人都被“一滴水”的人生情怀深深感动,现场不断响起热烈的掌声。

        图为农业部与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王庆煌与大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见面会现场。  (本报记者 李 慧 李玉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