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2日 星期六

    《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记述的感人故事,在全国各地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这是春天里一个最温暖人心的故事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4月02日 02版)

        上海:总有一种爱让人动容

        本报上海4月1日电(记者曹继军 通讯员张仙智)“儿子、闺女们哪!”保定收费站外的这声呼唤,湿润了我们的眼眶——上海电力学院的师生们说,河北农大的一群毕业生十五年来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的故事,在兔年的春天里温暖和感动着我们。

        上海电力学院的师生们说: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中,总有一些人,让人感动;总有一种爱,让人动容。也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爱,让我们明白人间真情永在。李宝元的同学们在他逝世后,代替他承担起子女的责任,并且一担就是15年。这样的同学真情,这样的人间道义,让我们更加珍惜我们生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也让我们不断去理解“责任、爱、奉献、感恩”的意义。

        上海电力学院的同学们还说,在我们身边,也时时演绎着爱和真情。比如,2007年暑假,上海电力学院一支学生支教队来到云南省红河州金马镇中心校区,了解到当地贫困家庭孩子的学习困境后,队员们决定设立助学奖学金,长期资助这些孩子,学校师生得知后积极捐款。每年都有新的一批电院学子接过学长的接力棒,这项资助活动持续至今。又比如,西安“鸡蛋奶奶”和她收养的30名孤儿遇到了困难,得知情况的电院师生纷纷捐赠衣物鞋帽。

        上海电力学院党委书记周光耀说,正如《光明日报》时评所言,李宝元的同学们、我们的学生、更有许许多多中国人不断演绎着的真情故事,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

        西安:坚守心中那份真情

        本报西安4月1日电(记者杨永林、张哲浩)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钱,而是真情。在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们在读了光明日报《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报道后,深深地为报道中提及的人和事感动。

        陕西师大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薛彬说:“在光明网上浏览到这篇报道后,不自觉地一口气读了三遍。除了感动外,我从中体味到的是真善美。作为高等学府毕业的农大学子,他们敢于承担和有勇气坚持,并且向社会传递着爱与感动。老父亲李维贺作为朴实的农民,他也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净,学子们用责任感动着他,他用良心感动着我们。作为一名即将从高等学府毕业的学子,我觉得他们的行为在向我传达着一种使命——敢于为社会担当。”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曹明伟说:“相信每一个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感动,我们在这样的感动里发现这个世界仍旧有至纯至善的情感。一句简单的话成为了十五年的坚持,对逝去同学父母的关爱不掺杂任何的私心,这样纯净的真情照亮我们的心。爱的接力使失去了儿子的李维贺夫妇得到了一群陌生的儿女,这是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述的真情。‘老人在世一天,我们就管一天’这句朴实的话道明了一群人的心愿;这句简单的话表明了一群人的决心;这句寻常的话将继续谱写这个非凡的故事。”

        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郝欣说:“很多人都标榜自己的善良,其实要做到善良很容易,做同情与施舍的事一点也不麻烦。但是能把一个善良的行为坚持15年,而且还当作必不可少的责任,这却不是人人都能说到做到的。这一个约定,不仅仅是一种善意的付出,它包含了一代青年以正义和仁爱来感化这个世界,用一种执著的信念来遵循一个道义的高风亮节。这几个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社会的道德使命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让冷漠的人不得不动容,让欲望的世界也开始融化冰封的心。他们不仅是杰出大学生的代表,也是千千万万无私奉献者的代表,他们的努力见证了中国的良心,写出了属于这个时代的仁、义、礼、智、信。”

        长春:“做一件好事容易,做一辈子好事不容易”

        本报长春4月1日电(记者曾毅 特约记者任爽)“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容易。”河北农大毕业生资助病逝同学父母15年的报道在本报刊发后,立即在吉林高校师生中引发强烈反响。

        在吉林大学,一些同学阅读报道后,自发地在寝室展开了讨论。文学院新闻系的于同学说:“很难想象15年不间断地做一件好事是一种怎样的坚持,一个班集体坚持15年又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感谢这些师兄师姐为我们树立榜样,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教育范本。”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崔秋锁教授表示,近年来全党全社会共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强、环境优化,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向上、令人欣慰。助人为乐的事件虽屡见不鲜,但此事仍令人心中一震。首先,难得的是这些毕业生坚持了15年,15年如一日地去做一件好事,这种精神比一时一事更加宝贵,没有一定的思想基础是不可能完成的;其次,事件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这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扎实、做出了实效。事件表现出来的不是一般的思政教育,是包括了道德教育和做人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有了这样的教育,才有了毕业生们高尚的道德价值追求和理想追求。这充分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贯穿整个育人过程的核心。相信今后还会涌现出更多的好人好事。

        新疆:许多东西不是靠口头说出来的

        本报乌鲁木齐4月1日电(记者王瑟)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学生李俊杰今天是无意间看到这篇文章的。当他认真读完文章后,激动地在班里向许多同学推荐了这篇文章,希望大家都好好看看。他说:“我们也是学农业的学生,为了一个承诺,5位同学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15年,太感人了。我们都是90后,平常在课堂上也常学习许多先进人物的事迹,但今天这篇文章里的5位学长,更让我们学到了东西。许多东西不是靠口头说出来的,是点点滴滴做出来的。只要坚持,就会有成果。”

        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的塔里木拉提来自南疆和田地区,他看到这篇报道后说:“我感动是因为这5位我们的前辈15年来守着一个不是约定的约定,就为了当初那句承诺。人要诚实守信,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怎么做,他们为我们作出了榜样。看来只要努力,石头也能滴出洞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