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甄澄 光明网记者刘畅)4月1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通讯《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讲述了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河北农业大学93级5名学生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们坚持每年寄出一笔钱,15年来从未停止。报道刊出后,当天就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光明网、新浪网等多家新闻网站第一时间设置专题对文章进行全文转载,人民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中国文明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教育新闻网、河北新闻网、长城网、荆楚网等数十家网站也转载了本报报道,短短时间内,网上相关新闻达3000多条,数千名网友跟帖留言,或表达感动之心,或留下祝福之意。
现将部分网友的精彩留言摘录如下,以飨读者:
光明网:
独上兰舟暮雪:打开光明网首页,看到题为《十五年默默资助病逝同学父母,只为一个永远的约定》的新闻报道,未曾读完,已泪流满面,这是一首人间大爱的赞歌。
这样一群优秀学生,不止当年的辅导员为他们自豪,为他们干杯,河北农业大学为他们骄傲,整个中华大地都应为之骄傲,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新浪网:
敬锋2010:没有读完,我已经泪眼涟涟,真情感人!这个世界真情最温暖!读完全文,我已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因为有爱所以最温暖!
为同学捐钱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为一个逝去同学的父母寄钱寄信十五年是很不容易的,对老人来说,钱不算什么,难得的是这份真情。在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后,相信是这样的真情,使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
河北农大网站:
一位年轻教师:流泪的时候在思索,是什么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真情,是孝心,是诚信,是不离不弃的坚持;感动的时候在暗下决心,像他们一样,从身边事做起,把爱和真诚送给需要帮助的人。
老农大人:由于专业和生源的关系,“土”和“憨”是经常用来形容农业院校大学生的两个字,但正是这种不带任何雕琢的朴素情感使他们能够在日月轮回中坚持15年固守一个约定,能够在利益喧嚣中始终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能够把一份孝心用行动书写的如此感人。社会需要这种“土”和“憨”。
人民网强国论坛:
同窗情深:人心都是肉长的,俗话说“床前百日无孝子”,5000个日夜还不是自己的父母!
沸腾的群山:好样的!太让人敬佩了。
好人一生平安:这个真感动,我在实验室也流泪了,唉,好人一生平安。
全国各地网友:
北京网友 zgbjshdyj:平凡中的感动,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关注生活,关注平凡人,这是媒体的责任。光明日报做得好!
河北秦皇岛网友 FREDCZ:难得好人心,这就是我们的中华儿女,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他们学习。
广东广州网友 renhl:这是“人”字的最好解读!
吉林长春网友 东方亦见:看得我热泪盈眶,人间自有真情在,这几位毕业生是伟大的,这位父亲也是坚强的。
河北保定网友 小石头:被喧嚣浮躁折磨疲惫不堪的时候,在这里,我们找到一丝的绿地,十五年的坚持,感动之余,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福建厦门网友 锅边糊:信任、真诚——越来越珍贵的品质。十五年,只为一个承诺。我佩服!这不仅仅是同学情谊,更突显出人间真情的高尚。
江苏南京网友 天涯老客:我们经常见一个人坚持做善事,如今我们见到了一个群体的爱心与坚持,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爱心世界来。
贵州贵阳网友 南方柳叶刀:同学捐钱算不上什么大事,但为一个逝去同学的父母寄钱寄信十五年是很不容易的,对老人来说,钱不算什么,难得的是这份真情。在失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后,相信是这样的真情,使他们重新树立了生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