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济南3月25日电(记者 赵秋丽 通讯员 王凤起、郜玉华)“唢呐箫笙一起拿,夜伴星光舞台下,脚沾泥土头插花,吹拉弹唱福农家。”这是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农民巧借民间传统文化发家致富的真实写照,他们利用农闲之余,走村庄,闯城市,进茶座,赶会展,在传承弘扬民间传统文化的同时,拓宽了增收新渠道。
据牡丹区文体局局长洪继勋介绍,为促进面塑艺术发展,牡丹区建立了中国首家农民面人陈列馆,组建5个具有文化经济联合体性质的面塑合作社,抓好了面塑的理论研究、技艺交流、包装销售以及面塑文化的推广传承,开发出的有声面塑、动态面塑、精致小巧的盒装面塑和写生面塑等新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牡丹区的唢呐、面塑、舞狮、秧歌、等演出队伍近千个。全区有400多个面塑艺人常年在外献艺授业,年收入过千万元;小留镇李庄村的20多个唢呐演出班,常年活跃于农村市场,年收入2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