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5日 星期五

    孩子为何患上“恐寒症”?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25日   06 版)

        寒假开始没几天,一首小学生的诗在网上疯转。“妈妈,我的压力好大,一分一秒一嘀嗒,外面的鸟儿早已飞回家,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时光一天一天被学习打发,学习的内容难度也越来越大,不要让大自然和我没有关系,给我放个假……”孩子的话,说得人心里不是滋味。

        转眼间,寒假结束了。那些曾经让多少孩子“盼望着、盼望着……”的日子,如今却在孩子们“终于开学了”的欢喜中画上句号。假期好像成了一段难熬的时日,甚至,还有“恐寒症”在蔓延……这,究竟是怎么了?

        放假之初,两个小姑娘在大人的办公室里“疯玩儿”,10岁的金益佳仰起红扑扑的小脸对记者说出对于寒假生活的憧憬——“过一个美好的假期。美好的假期就是能去游乐场、科技馆,每天看电视。”

        孩子的梦想似乎很简单。然而,现实与梦想离得有点儿远。

        小学生小坤给记者列出了一张他的寒假日程表:

        7:30起床;8:30-11:30参加全国公共英语一级考试冲刺班;13:00-15:00参加另一个英语辅导班;下课回家后用二至三个小时写作业。

        “周二晚上学吉他。周三最忙,晚上7点还要去学朗文国际英语。”这个五年级的小家伙戴着200多度的近视眼镜说,“我很少参加体育活动。”

        “现在哪儿还有小孩儿在小区里玩?他们从早到晚没有闲的时候。”家长因此担心孩子“压力太大,心理不健康”,但“同学都在上各种补习班、特长班,自己的孩子如果只顾玩,岂不落后了?”“再说,家中无人照看孩子,与其一个人待在家里,还不如进补习班,这样既学了,又能交朋友,得到教师的照顾,一举多得。”上与不上,家长在矛盾纠结中越发坚定,于是苦了孩子。

        有幸没有报“班”的孩子,他们的自在也没增添多少幸福,“每天待在家里,写完作业就是上网、看电视、睡觉、等着爸妈下班回来,家里没个活人,只觉得空虚、无聊。”与“人”在一起的渴望让这个假期显得那么漫长。

        “现在的孩子真的很可怜!孤单,少有朋友,缺少生活实践的机会,所有的信息都来自书本、课堂、网络,而非真实的生活,所以一写作文就瞎编。”这位母亲的焦虑压在心头、挥之不去,她很苦恼,孩子的假期究竟该如何度过?现实的问题可否解决?

        “过一个有梦想、有行动、有效果的假期,过好每一分钟,做好每一个当下,能让自己的假期富足而从容。”记者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这位网友提到了两名高中女生的“壮举”:因为一节政治课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她俩趁着寒假到了四川一个叫“桂香村”的农村,调查了当地留守儿童问题。经过两周的实地调查,她们写出了一篇很有价值的报告。“她们享受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这位网友说。

        “假期的含义是什么?”北京海淀区校外教育研究室主任吕文清提出,学生的假期应突出三个功能,一是休整;二是玩,也是休整的延伸;三是个性化的学习。“给孩子放假,就是让他玩,但现在大多数孩子没玩好,没玩开心。”吕老师提到了“玩商”,他说要大声疾呼,培养孩子的“玩商”。“怎样玩,体现了孩子自身的领导力、行动力,这是中国教育缺失的重要问题。我们从来没有训练孩子安排一件事,孩子往往想得挺好,但没有相当的行动。学校、家长没有教,又总是为他们安排,所以孩子不会玩,不知道怎么安排。”

        怎样玩得有意义?吕老师建议,首先是培养和发展兴趣地玩,“家长和学校有责任为孩子开辟一点空间,培养他们的兴趣,顺着兴趣玩出价值”,吕老师说,“当然兴趣也包括文化课。”二是开拓一种新领域的玩法,使自己将来有能力在一个新领域显现出自如和自信;三是补短的玩法,“比如不好交际,就参加一项群体性的活动;语言表达不足,就为自己创造一些组织、发表观点的机会。”吕老师说,最关键的还是科学的指导,学校、社会、家庭现在都把这一块忽略了,这也为社会提出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场所、环境太缺乏了。”

        本报记者 丰 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