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星期三

    用汗水换来乡亲的笑脸

    ——看河北省三河市如何促农村基层党建

    作者:本报记者 殷 泓 通讯员 陈学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2月08日 07版)

        河北省三河市有个掘山头村远近闻名。以前闻名是因为这里的乱——村民上访不断,“两委”班子瘫痪,人心涣散,村内事务无人管。如今的闻名在于这里翻天覆地的变迁。在村党支部书记于福的带领下,村民们逐渐富了起来,秩序好了起来,环境靓了起来。村民们都清楚,这得力于以于福为代表的共产党员群体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发展本村的经济和公益事业建设。

        掘山头村的变化,是河北省三河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党建水平的一个缩影。如何实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起色、有亮色、有特色,近年来三河市边摸索边走出了自己的路。

    让每一名党员“货真价实”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这面旗谁来扛是关键,特别是在农村基层,这个问题尤为重要。

        针对农村党员年龄老化、知识层次较低、性别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三河市在农村基层组织中深入开展了“双百工程”,即团委、妇联组织每年向市委组织部各推荐100名年纪轻、学历高、致富能力强的优秀青年农民,作为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共同培养对象,分别制定培养计划,定期沟通情况,力争早日将其培养成入党积极分子。

        同时,三河市对入党积极分子采取分层次、全方位的教育培训。有意识地组织他们参与“向党员学习,从我做起”活动,即通过学习身边党员先进典型,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参与“联系服务群众”活动,即通过每名入党积极分子联系一户困难群众,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努力帮助其克服困难,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宗旨意识;参与“专业技能培训”活动,即通过对每名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带头致富和引领群众致富的本领;即参与“编发红色短信”活动,通过每人每月编发一条红色短信,加强自我教育,净化心灵。

    “四项工程”练就真本领

        “在农村基层要有效开展工作,需要练就一身真本领,市委开展的‘四项工程’满足了这样的要求。”三河市皇庄镇昝辛屯村党支部书记张来兴说。

        在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三河市实施了“领头雁”工程,构建农村党组织书记科学选任和管理机制。在三河市,要成为一名农村党组织书记,必须经过“四考”,即考素质、考能力、考贡献、考口碑,对推选出的能人进行系统综合评价。同时,优化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环境,形成农村党组织书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浓厚氛围。截至目前,全市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比例达到了78.6%。

        三河市还系统开展素质工程,实现农村党员培训“全覆盖”。立足农村实际,坚持“按需、便民、实用”的原则,针对村党组织书记、新党员、老年党员、流动党员、创业型党员等不同党员群体,实施分类培训。目前,市级示范培训基地10个,镇级培训站28个,村街培训点460多个。

        “标杆”工程旨在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三河市,有三类党组织和党员受到特别重视:一是思想觉悟高、工作有方法、发展有思路、工作业绩好的村党组织书记,二是热心参与和从事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的先进党员,三是深入农村、服务农民的部门党组织,带动市直部门党组织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今年,在受表彰的10名“十佳共产党员”中农村支部书记比例达到20%,10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农村党组织典型比例达到53%,150名优秀共产党员中带领群众致富、保一方平安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典型占33%,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的非公企业主党员典型达15%。另外,三河市还全面实施规范化工程,提高农村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通过规范基层党建责任制、规范激励保障机制、规范村级组织管理,让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章可循,防止个人化和走形式主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