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论点摘编

    作者: 《光明日报》( 2010年11月23日 11版)

        中国人类学的学术自觉与全球意识

        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涉及五大方面问题:第一,人类学学科本身的建设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全球范围内人类学研究的问题焦点以及中国人类学在全球的位置与重新评价;第三,要梳理中国研究的地域格差;第四,非西方社会如何回应后现代西方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话;第五,反思东西方的传统划分模式在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流动、移民和世界单位等概念将会构成中国人类学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人类学的民族问题研究需要重新反思国家话语与全球体系的关系。学术伦理的构成要回到人类学本身的使命以及人类学的说理方式。 《思想战线》2010年第5期 麻国庆 文 

        日常思维的历时态生成机制

        原始思维代表着人类日常思维的历史原型。原始思维在本质上是一种充满了集体表象的,互渗的、具体的、原逻辑思维,这些思维特征自然使原始人借助类比、隐喻、模拟等方法来理解周围的世界。从历时态来看,原始思维和日常思维之间具有先后相继的直接的内在契合性。虽然原始社会早已不复存在,但原始思维并没有因为原始社会的解体而消亡,它的许多规定性经过漫长农业文明仍以特殊的方式沉淀在日常思维中,由此构成了日常思维历时态生成的一条路径。   《学术交流》2010年第10期 贺苗 尹梅 方毅 文 

        关于伦理学性质与方法的辨正

        受“科学主义”的影响,许多伦理学家大都乐意将伦理学称之为一门科学。其实,伦理学从来不是一门纯科学。通过分析伦理学所研究的道德问题的性质可以得知,伦理学是哲学性为主,科学性为辅的哲学分支学科。这就表明,哲学的方法与科学的方法在伦理学的研究中均不可偏废。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被伦理学所用的哲学方法和科学方法,也分别存在于将道德问题进行分工研究的道德哲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描述伦理学、部门伦理学、道德文化和伦理史学这些伦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韩东屏 文

        理解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性是指人类社会整体的可持续性,而不是个体或小群体的可持续性;是一种动态的而非静止的可持续性;是兼顾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性;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可持续性。认识中国社会的可持续性需要用辩证的观点、动态的观点,应当避免结构主义倾向,不能把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当前中国社会中同时并存着不可持续因素与可持续因素,科学发展观则是中国政府追求可持续性的新战略。中国社会的巨变要求中国社会学深入反思其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位置,反思社会学者与其所研究的对象——社会之间的关系,拓展对于其研究对象的理解,同时要求中国社会学者保持理论自觉,致力于发展出整合的社会学,不断创新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洪大用 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