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历届“两会”的热点话题,而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在2010年“两会”召开之际,恰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再次公开征求意见,江苏教育界几位全国人大代表就规划纲要中的教育均衡发展进行了热议。
素质教育:为高考制度改革破题
“高考改革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指挥棒的意义,是体现教育公平、体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点。”在谈到高考改革对于促进公平和素质教育的作用时,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张红如是说。
对此,江苏教育厅厅长、全国人大代表沈健也深有感触:“我国高考制度一直面临两难的选择。不改革,‘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一旦改革,每一项新政策出台都会伴随着怀疑与争议。在争议声中,江苏高考制度自2000年实行‘3+X’高考改革以来,10年中已历经5次重大调整,在从单一考试到多元评价体系的道路上艰难摸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2002年,为了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江苏高考采用了“大综合”;2003-2007年,高考方案稳定在“3+1+1”模式上;2008年采用“3+学业水平+综合素质”。2009年,江苏高考方案又取消了等级门槛的硬性限制,而由高校说了算,扩大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同时文理分开划线,合理规避一窝蜂地选择较简单的文科,实现了文理公平竞争。对此,身处教育第一线的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缪协兴代表表示支持:“曾有数名院士联名反对江苏省高考方案草案;草案正式出台后,又引来学术界一片反对声。但事实上,废止了原先的‘大综合’,最新的高考方案改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放在高二,综合素质评价则分散在整个高中阶段,将学生的压力进行了分流,考生到了高三可以将大部分精力放在语、数、外三门上,心理压力会减少很多。”
面对种种争议,沈健代表表示理解:“高考涉及面太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要在各方利益中找平衡确实不容易。但是,实现公平价值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强调‘程序正义’,即升学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我们看到,江苏高考方案调整的出发点在于素质教育的推行,目的在于借高考这根指挥棒达到引导基础教育教学,从而逐步实现公平教育和素质教育。”
“教师轮岗”:保证教育资源公平配置
“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南京外国语学校教师朱善萍代表说,“当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择校风’,就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谈到这一点,南通大学党委书记顾晓松代表对江苏的“教师轮岗”制度极为推崇:“‘轮岗制度’取消了教师岗位的终身制,制度化推动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对于盘活教师资源,打破重点学校对优质师资的垄断,具有积极的意义。”
事实上,教师的校际流动一直比较频繁,但这种流动属于“单向流动”,即一些农村的优秀教师通过各种努力进入城里学校,也有一些普通学校的老师调进重点学校,鲜有“逆向流动”,这种现象使得学校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两极分化严重。
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均衡,江苏省在很早以前就开始通过鼓励加强校际老师“结对”,试点推行区内校际老师“柔性流动”的方式,加强对薄弱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帮助。在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的无锡,教师轮岗制度已非常成熟:城镇教师去乡村,重点学校老师执教普通高中已很常见,极大地带动了薄弱学校的发展,而教师工资与绩效挂钩的政策则让轮岗的老师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有了试点区的经验,江苏省开始全面推广“教师轮岗制”。2009年,江苏省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现同一区域老师工资基本均衡化,为教师轮岗奠定了物质基础。日前,江苏省在其发布的《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征求意见)》中明确规定:“教师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六年的,应当流动”,将“教师轮岗”制度推向了立法高度。
沈健代表对此法案非常支持,他认为,教师流动不仅可以促进教育均衡,拉平各学校之间的差距,遏制“择校热”,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在不同的环境工作可以接触不同的风格,教学水平提高得更快,成长得更全面。”
义务教育均衡:让教育回归本位
“教育要回归本位,就是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发展。”谈到教育均衡发展,多年从事教育一线工作的江苏启东中学校长王生代表显得尤为激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关乎教育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对于当前的教育公平和均衡诉求,我们的基础教育不能仅仅保证孩子们学有所教,还要保证学有优教。”
对此,江南大学副校长王武代表表示认同:“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发展目标,更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为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保证教育质量的教育均衡发展目标而努力。”
朱善萍代表尤其提到了南京市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有益尝试。南京是全国最具教育幸福感的城市之一,也一直走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前列,从免费义务教育,到发放助学券,到外来农民工子弟同城教育,再到农村教师优岗计划,一系列教改的共同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育公平。
围绕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这一新目标,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主要用在了“填平洼地”、“补齐短板”上: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南京市自2006年实施义务教育免杂费政策至今,该市每年投入超过2亿元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杂费、课本费、借读费,并实现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15年六类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就学全免费,今年该项投入将合计超过2.5亿元;为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南京从经费、师资和政策上对农村学校实行三个倾斜,先后实施农村小学提升工程、振兴农村初中行动计划、农村幼儿园提升工程、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工程、农村骨干教师优岗计划、农村教师全员进城培训等,仅“十一五”期间,市本级财政转移支付农村教育的专项经费就接近10亿元;为使外来农民工子女享受同城教育待遇,2010年,南京拨付给进城务工子女的专项教育经费就高达1700万元,使外来务工子弟教育在“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延伸,从关怀学生向关注家庭延伸,从机会保障向文化融合延伸。
“我们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让所有的学生,不管其家庭背景是农村还是城市,是精英还是平民,是本城居民还是外来民工,其自身条件是健康还是残疾,教育都应给予他们同样的爱和重视。”沈健代表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