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蕾
2010年2月18日,正值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在英国伦敦白金汉宫,2009爱丁堡公爵环保奖庆典仪式隆重而热烈地举行着。英国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亲自向获奖者颁发了证书和金质奖章——获此殊荣的,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全球总干事詹姆斯·利普说:“我们很高兴能将这一荣誉授予陈宜瑜院士,这是对他长期从事自然保护事业,以及他近年来在中国推动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贡献的充分赞誉。”
载誉归来后,陈宜瑜坦言,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的确,多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领域的孜孜探索和锐意改革,使人们牢牢记住了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却往往忽略了他从事40多年、至今仍未离开的“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保护事业。
下面这份履历,向人们展示了陈宜瑜作为“自然保护科学家”的真实一面:
20世纪70年代,参加并领导了保护白暨豚和濒危淡水鱼的行动;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组织生物多样性研究项目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直接参与中国海洋、河流、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和保护;1995年—2004年,担任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委员会主席,2004年起担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致力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和适应研究;近年来,先后领导由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共同发起的流域综合管理中国研究小组和核心专家组的研究工作。发起长江论坛和黄河论坛,开展一些试验性研究;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以题为“推进流域综合管理,重建河流生态系统”的报告形式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1975年,陈宜瑜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白暨豚研究的。据他回忆,当时拿到的几条标本是一次长江航道清淤爆破中炸死的“一个白暨豚家庭”。“1974年春节前,长江航运局打电话过来,说在洪湖炸死了几条大鱼让我看看。我去看了,其中两条雄体、一条幼体和两条母体,两条母体都怀孕了。我没让他们吃掉,而是全部拿回来做研究。”这件事情给陈宜瑜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锁定了在长江流域研究、保护白暨豚的目标。
在推动国内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的同时,陈宜瑜将目光投向了具有丰富治理经验的国外典型河流——莱茵河。“欧洲7个国家对莱茵河的发展理念进行了长达20年的辩论。最早的莱茵河河道是弯曲的,后来发现一些不利因素将其改直,现在人们又回到恢复其自然状态的认识上来。荷兰在莱茵河下游修建了许多堤坝,现在他们决定放开对河流的阻拦,让其自由发展——这不仅对流域发展有利,对区域发展也有利。”
立足国内现状,吸取国外经验,陈宜瑜认为,应该把河流作为活的生命系统,从整体的角度关注、保护其健康。他希望逐渐将这一理念引入国内,因为“中国有许多问题尚未解决”。“中国在河流管理上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我们总是将其划分为上、中、下游来对待,养殖的搞养殖,航运的搞航运,发电的搞发电……由于缺少各部门的统一认识和公众的理解和参与,‘九龙治水’的结果是,谁也没能把水治好。”
陈宜瑜院士还例举了长江流域的江河阻隔问题。“以前长江流域的江湖都是连通的,现在只剩下鄱阳湖、洞庭湖等少数真正意义上的通江湖泊,其余的都被孤立、阻断了。其结果是,洪水无法调节,鱼类无法完成生命史上的洄游,富营养化日益严重,甚至出现蓝藻暴发——这种状况如果不改变,将极大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功能。”
如今,40年过去了,陈宜瑜说,自己还将继续为保护自然和环境贡献力量,这辈子都不会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