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得后先生的《鲁迅与孔子》是一本实实在在的鲁迅研究著作,也是一本很有特点的鲁迅研究著作。王著通过近乎苛刻的细密论证,回答了对今天生存着的中国人,鲁迅和孔子更需要哪一位的严肃问题。初读之后,我感到《鲁迅与孔子》这么几个特点。
近乎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书名是《鲁迅与孔子》,内容上就是这两个圣人诸多方面的比较研究。顾名思义,比较研究先要有比较的方面,就是研究者既要熟悉鲁迅,也要熟悉孔子。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者才具备把两个方面拿过来一一比较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比较中有所鉴别。从《鲁迅与孔子》中,读者既能看到鲁迅的一面,也能看到孔子的一面。详实、准确而有逻辑性的引文,王得后先生敞亮给读者完全无遗的自己的比较材料。
这样一来,我们能明确地感受王先生的学术理路:在某个问题上,孔子是什么观点,鲁迅是什么观点。然后比较出他们的异同,然后再作出王得后先生自己的判断。在对孔子观点的列举中,难免有些文言文上的生僻字词,王先生都一一以“王按”的方式予以排除。许多地方,还用统计数字来说明。如某个问题鲁迅总共说过多少次,孔子说过多少次。王先生的研究在起始中不惜花大力气把需要的材料搜罗殆尽。这样实实在在的老实态度,近乎清代考据研究方法,实在有别于如今学术界普遍存在的海阔天空自话自说的浮躁学风。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和研究,不但表明了作者的学术理路,也给读者的再思考提供了绝大的方便。
建立在对“人”的现实关怀上的学术追求。孔子和鲁迅是中国文化的两个圣人。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圣人,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圣人。古代、现代首先是时间概念,但也是价值划分上的概念。古代文化圣人,也就是封建文化的圣人,是为封建政治的统治提供文化理念的圣人;现代文化圣人,就是以人权天赋为价值追求的把对人的尊重和解放放置在首位的文化圣人。中国自1919 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就不是孔子文化的时代,应该是鲁迅文化的时代。不一样的时代需要与之相同步的文化观念来引领。孔子的文化引领了他那个时代的文化价值,而引领现代社会文化价值的,应该是现代文化观念,也就是以尊重人和解放人为宗旨的鲁迅文化。固然,从孔子的文化学说里,今天的人还能找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以“古为今用”,但我们的时代文化主旨,毕竟不属于孔子了。
但是,如今一些学者、文化人等,似乎想把孔子的文化价值全盘挪到今天,在他们华丽的现身和鼓噪式的表演中,迷惑了不少人,这种错位的文化行为势必发生文化引领的错位。从这个背景上看,王得后先生的《鲁迅与孔子》的问世,大有横空出世的侠客壮举。这无疑是一种呐喊、一种抗争、一种澄清、一种诉求。
王得后先生在《自序 我为什么这样编写这本书?》中说了四点理由:
1、我要把资料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请读者自己阅读原资料,自己思索,自己判断。2、我要请读者看看鲁迅对于人生的根本问题到底说了什么?孔子说了什么?3、我严重怀疑当今的明星教授大讲特讲的《论语》。4、希望使当今有阅读能力的人、特别是青年朋友有清醒的头脑和认识。
王先生还有一个诚恳的期待,“期待青年朋友,想象孔子和他之徒的‘三纲’,想想鲁迅向青年建议的当下的三个当务之急,冷静地想一想:在当今之世,什么是可以信奉的?什么对于我们自己的生存和成长有益、有利?”
研究者王得后先生对现实诸象分明的爱憎情感。学术研究是忌讳研究者过多的情感介入,强调的是客观和证据。但是,当建立在实证性基础上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和现实诸象大相径庭的时候,当研究者发现现实中一些所谓的学者盗用研究的名义而对大众以蛊惑的时候,当研究者发现芸芸众生在被蒙蔽中自蔽的时候,他所表达的爱憎就有了理由,也有了根据,也有了力量。在《鲁迅与孔子》中,作者援引现实中的诸多反常的现象多多,兹不一一列举(有机会详细把书中的列举全部钩稽出来,可以作一篇很好的专题文章),这是很难得的现实关怀,这是目下一些所谓的学者千方百计歪曲诠释的,这也是蒙骗我们许多人的盲点。王先生在这里克制住自己的愤怒,通过列举,揭露和剖析,让我们清醒。
在九个方面的严肃论证。在“生死”问题上;在“温饱”问题上;在“父子”问题上;在“妇女”问题上;在“发展”问题上,王先生把鲁迅和孔子的观点详加搜罗,一一对照,在对“人”人性、人权的尊重和捍卫上,拈出自己的结论。同时,还以鲁迅笔下的《论语》,鲁迅与孔子的根本分歧,鲁迅为什么绝望于孔夫子和他的之徒,鲁迅为什么反对“中庸”四个方面,进一步清理了鲁迅和孔子的本质区别。在21 世纪的今天,在世界普世价值观以不可阻挡之势深入人心的时候,鲁迅抑或孔子,他们两人谁的文化观念对我们自身更有益呢?王先生在《鲁迅与孔子》这部著作里,毫不含糊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