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掩卷之思

    “科学”还未加冕前的中世纪动物学

    曹艾达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9月30日   19 版)

        《中世纪动物图鉴》,[法]米歇尔·帕斯图罗著,王烈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年5月第一版,258.00元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顺序总是图像先于文字,对于一本书来说也不例外,所以说起这本《中世纪动物图鉴》,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它外在的精美:无论是图案烫金的典雅黑色绒布封面,还是书中满满的巨幅全彩插图——印刷精细,色彩细腻,就像把那些中世纪羊皮手抄本直接摊开在你面前。而装帧上的特殊设计,使每幅跨页彩图都可以充分展开,完全没有一般图书都有的中缝影响平摊的问题。但在这里我更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另外的启发。

        从古至今,人们总是有一种固定观念,相信某本书或者某种学说理论能够囊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真理,揭示这个世界的一切规律,比如说每种宗教圣典、某种学说创立人的代表作品。不仅古代如此,就是到现在也并没多大改变,只是我们“迷信”的对象换成了“科学”,相信科学能解决一切问题,包含了一切不会动摇的真理。

        在这种思潮下,一切“不科学”的东西,仿佛就是愚昧,说某个理论“不科学”就等于否定它的存在价值,在动物学这个领域也不例外。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想当然地以为所谓“中世纪动物学”,也是按现在的标准(所谓“科学标准”)设定的动物学,只是描述对象换成了“中世纪的动物”而已。但本书却呈现了全然不同的一种动物学。书中的观点是,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真理”,中世纪动物学虽然不符合我们今天的“科学标准”,但同样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

        本书开篇就提醒读者,中世纪动物学追求的并不在于对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而是通过描绘动物来支持道德和宗教理论,因此,与其说它反映的是动物,不如说它更多地体现了中世纪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虽然中世纪人也会观察动物,但他们并不认为通过观察能得到真理,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认为真理并不来自外部,真理存在于精神世界和宗教思想中,后者才是真正重要的。因此中世纪动物图鉴中的许多内容,以今天的“科学”标准来看可能是可笑的,比如他们认为狮子会睁眼睡觉,豹子身上有七种颜色,鹿能克蛇,山羊坏绵羊好……但我们如果因此就嘲笑中世纪人“不科学”,那就忘记了我们现在也受到“科学”的束缚,我们用“科学”来衡量一切,正如中世纪人用宗教道德来衡量一切一样,没有本质上的不同。事实上,也许过几个世纪,我们今天公认的“科学标准”可能也会在后人那里贻笑大方。如果能认识到时代不同,所谓的科学方法和真理也会不同,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真理”,就能避免以今度古,拥有更宽广的视野,认识到自身也受到固定观念的束缚,这正是人们学习历史的最有益之处。

        中世纪对动物的各种定义也和我们今天不同。在中世纪文化中,只要生活在家里或加周围的都是“家养”动物,因此老鼠、黄鼠狼甚至乌鸦、狐狸,都是“家养”动物。在中世纪,对雌性和雄性也会有不同的划分和解读。许多动物的特性是根据它们的名称推导出来的,比如认为狐狸不会直走,只会绕圈走,因为拉丁文的狐狸一词来自形容动物绕圈走的短语。所以,在中世纪,动物的名称如此重要,每本动物图鉴开篇必有一幅“亚当命名万物”的彩绘插图。其中许多,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也许是全无道理可言的,但对于中世纪的人来说,却是他们追求“真理”、接近上帝、认识世界的重要途经。

        不过即使我们坚持对不同时代的“真理”不予宽容,那么知晓中世纪那些所谓“不科学”的“迷信”,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就没有价值了吗?如果不知道中世纪人认为狮子会睁眼睡觉,就不明白为何今天西方国家的银行门前都有一座狮子雕像。历史并非只是过去的记录,它也是我们如何走到今天的证明。相信除了彩图带来的浓浓中世纪“现场感”之外,这本书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天的西方文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