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4月29日 星期三

    看云的日子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4月29日   03 版)

        一个作家对自己的作品集的命名,显然不会是随意的,就仿佛古代文人笔下书斋和居室的名称一样,简约的两三个字中,每每寄寓了某种涵义。在多数情况下,他并不做更详尽的解释,而是让读者自己去理解和想象。但吴重生则不然,对自己这部名为《捕云录》的散文集,他的言说称得上坦诚而充分。

        在书中一篇名为《捕云的随想》的文章中,他这样介绍他的涉及多方面内容的作品:“它们,是我从岁月长河中打捞上岸的心香一瓣,是在长夏仰望星空时坠入我脑海的吉光片羽。”它们是他的生命天空中的云朵,不但可触可感,而且有色彩有分量,值得分享与珍藏。而接下来的一番话,则不妨看作是作者的创作宣言:“我们捕云,实际上是捕捉自己的心灵之云。对于文学创作和科技创造来说,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是云;对于日常生活来说,那些善意的眼神和灿烂的微笑是云。”云,成为了弥漫于作者文学世界中的鲜明意象。

        这部作品分为六辑,分别是“日月光华”“教育感悟”“人物风流”“读书笔记”“烹诗煮画”和“序与跋”。看这些题目,不难想象它们的内容。从题材的整体面貌来看,可以说是寻常而平淡,体现了一种生活的日常性。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有理由轻视它。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他所过的日子,他对人生的认识和感悟,不正是体现了、来自于这种生活的日常性吗?作者笔下的种种生活,同样也是我们走过路过参与过旁观过的生活,在日升月落之中,在衣食住行之间,时时处处地发生着,构成了生活的常态,一种最为普遍性的存在。它固然是作者生活体验的投影,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的镜像。人们到处都在生活,所有的生活都有相互联系的内在管道。正是经由他人的发现和感悟,我们印证和丰富了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这便是文学始终重视和强调日常描写的重要理由。对这一点,作者显然并不隔膜,在那篇文章中他写道:“云是自然界的常态,而‘捕’应该成为人生的常态。”

        其实,平凡的生活中不乏深长的滋味和蕴涵。齐白石老人的画中,大量都是普通的瓜果菜蔬,鱼虾虫蟹,饶有天趣。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是一位美食家,最擅长描写日常的食物,春韭晚菘,味道深永。关键是要有对生活的爱,并在写作中真诚地表达出来。

        这本《捕云录》中的许多篇章,字里行间流动着这种诚挚。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得以结识了不少著名学者专家,描述了他们对学问的醉心,对名利的淡泊,音容笑貌如闻如睹。他写远在浙江故乡的父亲,经常梦见到他站在上坡路的路口,等待着自己回家。浓郁的亲情乡情,仿佛有着不堪承受的重量,让他因此而慨叹“家乡有梦不轻回”。书中有多篇文章,写了他对女儿的关心、牵挂和期待,对女儿的爱,引发了他对于教育的深入思索,给人丰富的启示。在不同篇章中,这种思考的触角伸向了各自相关的领域。他从河滩上的石头想到文化的载体,从结巢于阳台上的喜鹊想到生态和谐,从传统老字号“一得阁”的店名中领悟出生命所肩负的职责,等等。大千世界纷纭人生中,每个缘分,每种遭际,都可能蕴涵了某种启示,关键是作者要善于捕捉和发掘。

        我尤其看重书中关于读书和欣赏艺术的内容,它们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显然,它们在作者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是其志趣爱好之所凝聚。作为一名爱书人,一位自幼就醉心于书画篆刻艺术且有所成就者,他的评论或者序言,概括勾勒了作品各自的特点,具有相当的专业造诣。在这些文字中,他也通过介绍评点别人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解。如写到一位经历坎坷而始终不懈进取、终于取得突出成就的基层书法家时,他是这样概括的:“世界以痛吻我,而我,却报之以歌。”在为一位诗人的诗集所作的序言里,他写道:“只要有一颗诗心,人生一定会绚丽多彩。诗人,是离天堂最近的人。”

        天堂的入口处,一定簇拥着美丽的云朵。我又想到了书中的另一篇文章《楼观沧海日》。他这样解释给自己位于二十多层高处新居里的画室取名为“储云楼”的原委:“我那些不成熟的文字以及永远脱离不了生涩的书画,不就是我自己所制造的‘云彩’吗?”这当然体现了作者的谦逊,但阅历过很多的美之后,一个有追求的人,便容易变得谦逊。抵达美的领地有诸多方式,文学无疑是一条最为流光溢彩的道路,所以作者由衷地感叹:“在庸常的日子里抠出片刻时光,经营一个文学梦,于我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生的幸遇呢?”

        由云彩的比喻,我又想到了汪曾祺的老师沈从文。抗战期间他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时,曾经写过一篇《云南看云》,描绘了云贵高原天空形态多样色彩各异的云朵,并指出:“只要有人会看云,就能从云影中取得一种诗的感兴和热情。”“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云物的美丽景象,也许会慢慢的陶冶我们,启发我们,改造我们,使我们习惯于向远景凝眸,不敢堕落,不甘心堕落。”这样的表达,旨在为当时在生活的困苦中辗转的人们注入一种生命的活力,云朵因此具有了精神的象征的意义。

        那么,在和平的年代里,就更有条件、更应该从容沉静地观看生活的天空上,那一朵朵一绺绺飘浮的云彩。期待并相信本书的作者,今后还会一如既往地眺望它们,并且以更为生动的方式,将它们的美捕捉和描绘下来。

        云卷云舒,云聚云散。在变幻之间展开和播散的,是生活的无边魅力,无穷滋味。

        ■彭 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