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20年03月18日 星期三

    文以载道,技亦载道

    孙 烈 《 中华读书报 》( 2020年03月18日   16 版)

        ■孙 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名机械史家陆敬严先生的新作《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下文简称为《复原研究》)已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捧在手中,我先读的是第八章、第四章和第二章,标题分别是“自动机械”“农业机械”和“中国古代机械复原研究的理论问题”。心中的几个疑团,促使我想一窥究竟。

        指南车、木牛流马等自动机械,颇受关注,但此类奇巧器械,无直接的考古实物可凭,复原需从无到有,谈何容易。在2019年“纪念祖冲之诞辰15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关于祖氏的指南车、千里船与欹器等成就,无人发表新见,虽不免令人遗憾,但是大家也知道,陆敬严等前辈学者在此领域树立的标杆,仍未被显著超越。以第八章论及的指南车为例,自20世纪初由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A.Giles)与剑桥大学机械学家霍普金森(B.Hopkinson)将其归入机械定向装置以来,多种复原方案相继争鸣。“内行看门道”,陆先生将争论最多的传动系统明确归纳为定轴轮系与差动轮系两大思路,问题即豁然开朗。他综合比较了各自的史实依据、操作性能与定向误差等方面的论据,再结合设计、制造与实验的亲身体会,认为两大思路的可靠性、科学性各有优劣,“应当正确对待复原研究的多样性”。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观点,指出的恰是评价充满挑战的古代机械复原难题时所需的包容与理性。当然,“多样性”不等同于模棱两可。譬如,木牛流马的相关内容并不在“自动机械”一章,而是被置于“运输起重机械”一章的第二节。其标题“木牛流马——特殊的独轮车”,已然表明了作者秉持此论的信心。

        农业机械在中国古代机械史的地位突出,这部分必会浓墨重彩地呈现吧?从篇幅量上来看,第四章果然分量十足。值得称道的是,该章按照农业生产的程序,条分缕析地将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机械、灌溉机械、收割机械和粮食加工机械等逐类示例,系统性也十足。仅此一端,足以彰显作者深耕数十年的丰硕收获。在此,我更愿意推荐“风力机械”一节。立轴式风车能自动适应各个方向的来风,用作龙骨水车的动力机,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风力机械,可惜于上世纪下半叶绝迹。陆敬严是公认的复原立轴式风车的第一人。复原模型做出后,其真实感与说服力是任何文字与图片难以替代的。“纸上得来终觉浅”,这也正是机械复原的价值与魅力之所在。至于作者当年复原风车等机械所做田野调查、理论分析和复原制作时的甘苦,书中轻描淡写,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机械复原的理论探讨,会成为《复原研究》的华彩部分吗?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总结性的业内专著,我确实有此期待。刘仙洲、王振铎等都有机械复原的若干具体方案存世,可是刘先生倾心于史料搜集与原理分析,王先生更擅长文物考辨与巧思细作。李约瑟融通中西,虽能够鉴别与比较中西学者的复原方案,但复原研究非他所长。三十多年来,陆敬严先生博采前人所长,厚积薄发,理论建设已不是纸上谈兵或空中楼阁。书中关于复原研究的界定、依据、过程、评价标准、作用、意义与发展方向等灼见,以及对古代自动机械的“大体可信”“不足为信”“暂且存疑”三分而论的理念,无不源于长期实践而来的体悟。至于理论阐释与复原制作,则互为表里、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堪称本书的一大特色。由此,《复原研究》实现了对中国古代机械复原“实践与理论”的总结与展望。

        三章看罢,我意犹未尽,索性通读一遍。书中精彩之处俯仰皆是,战争器械、手工业机械、科技馆建设等部分图文并茂,且都是多年沉淀后拿出来的“干货”。诸多古代机械,有的长期尘封于史籍之中,更多的则消逝于阡陌之间,复原研究看似钩沉稽古,却更似“怀丙捞牛”,呈现出来的绝不仅是奇技与机巧,更是浸淫千载文明的璀璨与厚重。《复原研究》并非鸿篇巨制,却似一座纵贯古今、首尾贯通的浮桥,前人传递的巧智与朴拙,今人承继的探寻与认知,尽可通达。掩卷遐思,天工开万物,器与技皆可不朽。古代机械的复原研究看似雕虫小技,其中的大学问,乃至大境界,陆敬严先生找到了,也达到了。

        文章千秋,学脉永存;文以载道,技亦载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