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臧铁军《教育考试与评价》序

    顾明远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11月20日   10 版)

        《教育考试与评价》,臧铁军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59.90元

        中国是考试制度的发源地,有着深厚悠远的考试文化。科举考试起始于隋唐,止于清末,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现代考试测量方法则诞生于西方,出现至今不过100多年。

        考试测量本来是一种检查学习状况的手段,目的是改进教学或者为选拔人才做参考。这与科举考试有所不同,科举考试主要是选拔人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没有教育测量学,对考试测量没有研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才引进、学习西方教育测量和评价理论,并且把它应用到高考等各类考试中,使得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考试制度。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对考试测量方法的认识不足,因而对考试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无论对考试有多少议论,谁也无法把它取消,它仍然在学业检验和学生选拔等评价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而考试不能取消,但考试需要改革。

        中国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试评价方法。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而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平坦的,必然会遭遇曲折和坎坷。尤其是在教育改革走向深层次的时候,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对考试改革提出了直接要求。

        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因此需要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试评价方法,这需要在理念、模式、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较大的、带有原创性的变革。同时更需要实践的创新,在实践中探索总结,这是一个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我知道,早在20世纪80年代,臧铁军就开始从事教育评价测量领域的研究。近年看到他借力新媒体,围绕评价和考试的理论结构主线,梳理了教学中常常产生困扰的50个问题,以教育工作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育考试与评价》,收到很好的效果。此项工作是从教学评价、中考和高考模式改革、命题改革几个方面所做的系统归纳,是多年理论探索、积淀以厚积薄发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成果。

        50讲中讲到的问题,看似切口很小,却是当前我国实践中反复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些涉及深层次改革。如高考难一点好还是容易一点好?考知识还是考能力?如何才能考出能力?怎样检查一张试卷好还是不好?等等。高考是为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直接影响到高中甚至整个基础教育的改革。因此上述这些问题是一线校长和教师经常遇到的。50讲由理论到实践,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

        对于考试,人们的批评很多,这些批评其实很少孤立地针对考试理论和技术本身,而往往涉及考试与教学的联系,例如考试对教学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这里既包括学生智力方面,也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说清楚考试与教学的关系、改革对教学的影响,正是这本书的落笔点。书中始终贯通的思想是建立考试与教学的和谐关系,因为这一关系的建立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曲折得多。考试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好成绩,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向上的平台和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更加优秀和全面。

        关于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的书籍有很多,但多数是教科书式或学术性的,一线老师读起来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这50讲把考试和教学的有机关系理清楚了,形成了一体化的思考,且通俗易懂。一个优良的考试不仅应考查知识、能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应该对于教和学具有良好的导向。当前的中考、高考改革是与新课程改革协同进行的,因此,即便是命题也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最重要的是要对教育和教学改革方向有宏观的准确的把握,使教和学的理念及行为不断向教育教学目标靠拢。

        人们常常说,考试是“指挥棒”,往往把考试当作目的,产生一些负面导向,以至于人们对其担心有加。因此,需要方向正确的、强有力的考试改革,把“指挥棒”指向正方向,促进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这方面,臧铁军的《教育考试与评价》无疑是宝贵的思想能量,为进入深水区的考试改革鼓风助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