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03日 星期三

    别给质疑“鹬蚌相争”的小学生贴杠精标签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03日   08 版)

        “蚌的肉被鸟的嘴夹住了,蚌又用壳把鸟的嘴反夹住了,那么,它们是怎么开口说话的?”近日,李娟回到垫江老家,受到来自侄儿的“灵魂拷问”。李娟查了资料,自己也无法解释,最后把这个“拷问”发到了朋友圈。(6月25日《重庆晨报》)

     

        众所周知,“鹬蚌相争”是《战国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流传至今超过2000年的历史,该寓言运用的是拟人手法创作。作为寓言故事主角的“鹬蚌”之间对话,实质上进行的是“心灵对话”,而非真实的当面开口说话,我们不能简单的用科学逻辑和生活常识来理解。况且,一个最简单的生活常识是,动物虽然有“语言”,但动物并不会说话,更不会说人话,不同动物之间不可能通过说话来交流。从这个角度说,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怎么开口说话(我们不能排除大人为了炒作,假借小学生之口)确实没有道理,这与前段时间福州小学生质疑课本中《羿射九日》中的“蹚”字用得不恰当不一样,这也是出版社在回应中明确表示不会更改教材的主要原因。

     

        虽然小学生质疑“鹬蚌相争”怎么开口说话不太有道理,但广大网友不能就此给这位质疑“鹬蚌相争”的小学生贴上杠精的标签,特别是家长、老师不能敷衍应对,不能直接告诉这位小学生不要抬杠、不要钻牛角尖。相反,家长、老师需要好好保护、鼓励这位小学生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并科学引导孩子正确理解这则寓言故事。

     

        不管这届小学生对教材的质疑是否正确、科学、有道理,但他们敢于大胆质疑教材,不再盲目迷信教材和权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因为小学生质疑教材内容有错并说出来,这需要不小的勇气,要知道,很多大中小学生即便心中怀疑教材内容有错,却往往没有胆量说出来。而且,小学生能够质疑教材,说明小学生在学习、读书时有思考、爱思考,而不再只是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的死记硬背。

     

        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也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之一,只有具有质疑精神,才有可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思辨的意识。但一直以来,我国大中小学生普遍缺乏探索、质疑精神,不敢怀疑、否定权威,使得他们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打破惯性思维,这也成为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一大因素。现如今的小学生好不容易有了质疑精神,敢于质疑教材和权威了,我们这些当年缺少质疑精神的大人们就该好好保护这代孩子身上可贵的质疑精神,不要再用我们的成人思维给他们贴上“杠精”的标签,慢慢磨平、抹去他们的质疑精神和想象力,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山东省临沂市 何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