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7月03日 星期三

    文化旅游联袂让诗和远方携手前行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7月03日   08 版)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是洛阳城的生动写照,全市馆藏文物达40余万件。然而,洛阳文化旅游长期面临一个尴尬——“有说头,没看头”。如何破局?以文促旅,给旅游增内涵;以旅彰文,让文化活起来。洛阳探索文旅融合,打造文化旅游“升级版”,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人民网2019年6月26日)。

     

        近年来,“文旅融合”成为热词。“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灵魂”与“载体”说源自2009年9月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原文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旅游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千真万确,但不能反过来说“没有旅游文化就没有了载体”。文化的载体千千万万、而且不断创新。旅游是“重要载体”,而非唯一载体,“重要”两字不可少。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培育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中国因其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体现出差异性。这样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无论是蜿蜒伟岸的长城、气势磅礴的故宫,还是清新秀丽的苏州园林和厚重挺拔的西安古城,身在其中,都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受到那段曾经辉煌的历史,或感喟时光的流逝和变迁,或从中找到前进的力量。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文化旅游得到游客青睐的重要原因。

     

        我国旅游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无论从供给规模、产业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已进入世界旅游大国行列。然而,我国旅游业虽然达到一定规模,但普遍存在文化挖掘力弱、产品同质化重、创新意识淡、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例如特色古镇、文化街区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民宿热潮引发一些不规范民宿出现卫生和安全问题;部分景区商家不诚信,部分游客不文明旅游,以及热门景点扎堆出游现象,都给游客带来了很差的旅游体验。

     

        大众旅游时代,人们对旅游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文化旅游日受青睐。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家门,去体验不同地方丰富多样的特色文化,去追寻悠久历史所留下的沧桑痕迹。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在文化的熏陶中得以丰富,文化在旅游的认识中得以传承。文化旅游依托的是老祖宗留下的资源,文物发掘、遗迹保护、古建修复、文化恢复等开发形式。同时,文化旅游不以有限资源而以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文旅产业的智造业属性得以彰显,不断迭代成为必然选择,资源丰富渐入佳境的文化旅游,因文化而吸引人。

     

        未来,文化旅游的融合度将会越来越高,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将以有效融合为核心,而非简单的拼凑。尤其是,目前我国旅游发展方式还较为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传统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原有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投资拉动、规模扩张的速度增长模式,受到越来越明显的制约。

     

        文化旅游所应传达给人们的美,不只是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也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痕迹。发展文化旅游,走以文化为内涵的发展之路是一条重要路径。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教授石培华指出,所谓内涵式发展之路,就是要提升旅游的价值内涵、文化内涵、科技内涵,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改变重硬轻软、重投入轻管理、重物质投入轻人力投入等传统思维,提升标准化、特色化、个性化水平,实现从浅层旅游到深层旅游的转变,从粗放旅游到集约旅游的转变。文化旅游,因文化而集聚人气,因旅游而塑造人格。

     

        江苏省连云港市 吴学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