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赞“百姓话剧百姓演”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26日   08 版)

        近日,话剧《1949人民代表》作为闵行区颛桥镇第二届戏剧周开场演出,在颛桥镇文体中心兴都剧场上演。该剧演员均来自颛桥社区、学校、企业,他们的共同点是戏剧爱好者。学员们在编排演中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性和表演能力,在表演中感受到了话剧之美。(见6月15日《新民晚报》)

     

        “百姓剧社”成立的目的,就是致力于让话剧成为群众与高雅艺术的衔接桥梁,为颛桥的话剧爱好者搭建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展示平台。今后,百姓剧社将继续通过吕凉戏剧工作室牵线搭桥,让话剧走进颛桥地区更多的学校、社区与企事业单位,发展更多话剧爱好者,让更多的颛桥百姓爱上话剧,也让高雅艺术在群众中获得新生。

     

        中国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112年历史的,始终与一代代的上海市民群众有着天然的纽带和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不同年龄层次的上海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上海人都喜欢看话剧,在欣赏话剧中完成自我的精神治疗与心灵抚慰。而时下,颛桥镇的居民群众直接走上舞台表演话剧,虽然没有专业演员那样的表演经验与表演才华,但依然能从表演话剧的过程中领悟到话剧的魅力,寻找到思想升华与热情释放的途径。

     

        在我们上海,话剧文化一直是都市诸种文化形态中颇有分量的一种文化表现形态;上海也一直拥有着一大群热爱话剧也有着相当高的话剧欣赏水准的老中青等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群众。改革开放40多年来,话剧的空间在上海一直是相当宽阔的,话剧的氛围在上海也是很浓厚的。由上海人艺、青话等剧团演员表演的中外话剧,已成为我们几代“话剧中年”和“话剧老年”的集体记忆。此外,当年的“市宫”“东宫”“西宫”等处,可是聚集起了一大群话剧爱好者呢,他们先后自编自导和上演了诸多水平并不“业余”的话剧,造就了不少编、导、演等话剧人才。“业余话剧”,在上海的话剧舞台上可是一直占据着不容小觑的一席之地的。

     

        像“百姓剧社”等由颛桥社区百姓组成的草根剧社,帮助来自不同社区的戏剧爱好者跨入高水平戏剧排演的门槛。这样的草根剧社,如今在上海中心城区并不多见,或受排练和演出场地等限制,能坚持下来的还不多。所以当下尤其需要包括专业剧团和社区文化中心等有关方面来多加呵护、多加扶持。

     

        在笔者看来,社区街镇的“百姓剧社”“草根民星”排练话剧和表演话剧,不一定非要在专门的排练厅里,比如社区文化中心乃至居委会的活动室都可以专辟一个场所、咱们安排个时间来排练或演话剧。在那里演话剧,照样能赢得社区新老话剧知音们的喝彩。

     

        相信只要给都市的“草根民星”们一个展示才华、释放激情的平台,只要给遍布于都市各方的“百姓剧社”“草根民星”更多的阳光和喝彩,上海的话剧文化和话剧市场乃至各种戏曲的演出市场完全能够呈现出专业演出与业余演出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新景象。

     

        笔者以为,在当下,包括专业剧团和社区文化中心等有关方面需要做的是,为“百姓剧社”这样的群众演出团队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与必要的指导,主动接纳他们融入文化的主流。让他们在演话剧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市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不断增强作为市民群众的文化自信。让包括都市社区群众在内的全体上海人的美好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他们的美好物质生活需求一样,不断获得新满足,不断提升新层次,不断提高新水准。进而持续地丰富上海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上海人的精神力量,大家齐心协力地来建设和营造我们全体上海人共同的美好精神家园。

     

        上海市虹口区 缪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