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6月19日 星期三

    从族群与社会的角度看清代八旗驻防

    严昌洪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6月19日   10 版)
    《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潘洪钢著,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第一版,149.00元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潘洪钢教授的新著《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于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

     

        潘洪钢教授的史学研究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多年来在明清史、民族史及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而作为满族学者,他对与满族有关的领域十分关注,对驻防八旗的研究着力尤多。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过严格评审入选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辛亥革命与驻防八旗》,到当前这部《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他将研究视角从政治史转移到社会史,将研究时段从辛亥革命前后延伸到整个清代,将研究方法从荆州旗城的社区变迁微观研究拓展到整个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一书基于田野调查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的认识,主要通过实地访谈搜集到的不同历史记忆所表达的民族心理,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清代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重点论述驻防族群的土著化及其影响、驻防旗人的自我认同以及八旗制度下的日常生活与风俗习惯的演变,并对八旗驻防的兴衰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既认为政权合法性建设所形成的对汉族传统的继承与融入,与清廷保持旗人旧俗,维护其统治基础的努力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导致清代民族政策与措施的两难之境;也认为长期以来在驻防旗人与当地汉族人民的交流中出现的互相影响的现象,给中国民族关系史增添了新的内容。

     

        作者还对以往一些不够严谨的提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辨析“满城”与“旗城”,认为驻防城内还有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不宜笼统称为“满城”;认为八旗驻防族群的土著化是全面综合的故乡情感与地方认同,给各地驻防族群带来差异性;对以往认为辛亥革命是旗人族群的“陵谷之变”的看法,根据调查材料提出,不同地方旗营衰败的起点是不同的;还指出辛亥革命以后旗人族群并非唯有贫困化这一特征,也存在一些小康人家,甚至保存有部分旗营世家;等等,均具有新意。

     

        作者对多处清代八旗驻防故地进行了数年的走访调查,获得大量的口述历史记录,并对其中不同的历史记忆进行合理分析,从族群与社会的视角梳理了八旗驻防族群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力图通过历史碎片的整合,还原历史真实。还以驻防旗人土著化、地方认同等社会变迁的讨论,对域外学术界的“新清史”研究给予了回应。这些均反映了本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创新,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其最主要的研究特色是将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用现实调查得到的历史记忆反观历史变迁历程,从而获致新的认识。

     

        本书还有益于对现实国情和民族关系的进一步认识,现实意义亦十分明显,不仅对于深化满族史研究,丰富中国民族史研究,将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于当前如何认识满族,如何重构满族文化,也将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

     

        八旗驻防族群内部结构多层,关系复杂,书中仅在内部族群方面叙述了满洲八旗与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的关系,在饷银多寡问题上介绍了上层军官与下层甲兵的差异,若能对驻防族群的内部层级结构及其关系以及演变做专门的探讨,将使对八旗驻防族群的社会变迁的论述更为深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