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中华读书报 2019年05月22日 星期三

    兴亡多少事,都付名号中

    孙海彦 《 中华读书报 》( 2019年05月22日   10 版)
    《南京历代名号》,卢海鸣著,南京出版社2018年9月第二版,40.00元

        冶城、越城、金陵、秣陵、建康、石头城、扬州、建业、白门……这些各异的名称,都是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曾经用过的名号。南京为何会有这么多名号呢?南京出版社编审卢海鸣先生在其《南京历代名号》一书中作了详细解答。本书详细解读南京诸多名号的产生背景及其含义,并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南京历代名号的变化,一方面折射了南京悠久的历史,另一方面,也跟南京这座城市政治地位的变化紧密相关。在笔者看来,书中论述的城市政治地位的变化,实际上又跟以南京为中心的政权或区域在中国历史发展变迁中的位置和角色变化紧密相关。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南京名号的更替,正是中国历史发展变迁的真实反映。

     

        南京襟江带河,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尤其是长江,在冷兵器时代,无疑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和平时期,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益于南京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在中原发生战乱时,南京可以起到“避难所”的作用,成为地方政治、文化中心,保存中华文明的薪火并传承发展。

     

        南京第一次成为地方性政权的都城,就与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群雄纷争有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占荆州,意欲一举吞并江东,完成统一霸业。孙权凭借长江天险,联合刘备共同抗击曹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统治中心从京口(镇江)迁到秣陵(南京),次年,改秣陵为建业,“建功立业”“建立帝王之大业”,寄托了孙权的远大志向。继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后,黄龙元年(229年),孙权在武昌(鄂州)称帝,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同年秋,孙权迁都建业,是南京成为都城之始,也开启了南京“六朝古都”的辉煌。

     

        西晋灭孙吴后不久,五胡乱华,北方流民大批南迁,渡江避难。永嘉元年(307年),晋怀帝任命琅琊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出镇建邺(南京)。建兴元年(313年),为避晋愍帝司马邺之讳,改建邺为建康,也寄托了统治者的美好祝愿(建立安乐宁静之地)。建武二年(318年),司马睿在建康正式称帝,南京第二次成为地方政权的都城。东晋灭亡后,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57年)、陈(557—589年)相继以建康为都城,史称南朝,与孙吴、东晋合称六朝。

     

        在当时中国北方战乱不休、人民流离失所、文化遭到极大破坏的情况下,中华文明的中心第一次南移。六朝政权为中国文化的续绝存亡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且为我们留下了文采风流的六朝文化。王羲之《兰亭序》、顾恺之《女史箴图》、大小谢的山水诗、祖冲之的圆周率等,至今仍是我们引以为豪的成就。

     

        除了作为地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也做过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即明朝和民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江南重镇集庆路,改名应天府,自称吴王。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以应天府为南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金陵称作南京,也是南京第一次成为大一统国家的都城,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迁都北京,南京成为留都,又称南都、南中,但建制未变,府部犹存,仍然是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地位仅次于北京。

     

        几百年之后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虽然很快又迁都北京,但到了民国十六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占领江宁,蒋介石为了表示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和继承人,以江宁为都,更名南京,建立民国政府,直至1949年。

     

        历史上,作为国都的南京有辉煌与霸气,然而,等到北方政权统一中国后,为打压南京的政治和经济、文化地位,会极力限制南京,改名和降级是常用手法。如280年,孙皓在石头城向西晋军队投降,西晋将孙吴国都建业更名秣陵,将其降格为县级城市,并分出其一部分设置临江县,进一步降低南京的地位。太康二年(281年),改临江县为江宁县,“以江外无事,宁静于此”之意。

     

        而在西晋灭亡后重新成为国都的建康,经历200多年的风风雨雨,于隋开皇九年(589年)被隋朝大将攻破,近300年的南北分裂局面也就此结束。与西晋灭吴后一样,为了摧毁建康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破除“王气”,隋文帝杨坚对建康实施了毁灭性破坏,“及陈亡,建康为墟”。“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唐代诗人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形象描述了建康的寥落破败。为加强对六朝故都的控制,隋朝在石头城设置府(郡)级行政机构蒋州,下辖江宁、当涂、溧水三县,南京又一次成为朝代更迭的见证者。

     

        历史车轮继续滚滚向前,继蒋州后,隋唐时期南京又被称作丹阳郡、扬州、江宁郡、昇州、归化县、金陵县等。诸多名号中,有些很值得我们注意,如唐代的归化县和昇州。归化带有一定的屈辱色彩,得名于江淮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归顺唐朝中央政府。唐朝改江宁县为归化县,这表现了唐王朝对江南割据政权居高临下的一种姿态及中原王朝唯我独尊的传统观念。而昇州得名于“安史之乱”之时。当时备受内乱困扰的唐代中央政府,唯恐六朝故都金陵出现割据政权,加强了对其管控,具体措施就是刻意提升金陵的行政地位:将江宁县(南京)升格为昇州(南京),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以旧县衙为州衙。“安史之乱”后,废昇州,仍降格为江宁县。从中可以看出,南京行政级别与相应名号的变化,完全是政治因素在起作用。

     

        在总结南京名号变化时,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即,由于南京本身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实力和影响力,统一王朝在建国初期为防备南京,会极力对其进行打压、降级,但到了政权中后期,南京的地位逐渐恢复,甚至有可能作为国都的备选地。卢海鸣先生在书中提到,隋大业十三年(617年),中原战乱,隋炀帝下诏在丹阳郡治所(南京)建丹阳宫,准备迁都,虽然因其被部下所杀,最终并未成功。

     

        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中国四大古都。事实上,南京这种政治地位造成的名号频繁更替的现象,在其他古都身上,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以北京为例。金代以前,北京一直是北方的一个政治中心,有燕都、燕京、蓟、蓟县、涿郡、南京析津府等名号。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完颜亮正式建都北京,称为中都。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东北郊修建元大都,至元九年(1272年)正式改名大都路。明朝初年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大都路改称北平府。靖难之役后,升北平为北京,称为“行在”,后为京师,南京作为留都。清朝入关后,继续称作顺天府,为清朝京师。民国初期,北京作为首都依清制称作顺天府,后改为京兆地方,北伐战争后改名北平,日本占领北京后建立傀儡政权,将其改称“北京”,国民党政权收复北京后重新更名北平,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其作为首都,更名北京至今。从北京的名号更替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名号变化跟城市政治地位变化、历史变迁之间对应关系的普遍存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保留了南京之名,南京也由此成为了北京之外,大陆唯一以“京”字命名的城市(湖北京山除外)。

     

        历史的纷争已远离我们而去,文化的沿承却伴随我们至今。南京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上出现过的70多个各具特色的名号,留存在南京各个方面,成为当今南京重要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文人墨客为南京留下的带有南京历代名号的佳句,我们仍在传诵;《建康实录》《金陵古今图考》《白下琐言》《首都志》等著作,以南京名号入书名,依然是我们了解南京历史的重要资料。

     

        各类名号在南京当代城市生活中也留有丰富印记,如建康路、江宁区、建邺区、秦淮区、中山陵等。除此之外,不管是南京的常住居民,还是到南京出差、旅游的各地朋友,大家提到南京,想到的不仅是南京的官方称号“南京”,也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金陵、秦淮、石头城、六朝古都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南京历代名号,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和日常生活。当我们在十里秦淮漫步,在石头城怀古,或者瞻仰中山陵时,能否意识到,我们正行走在南京名号变迁的历史长河之中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